劉孔昭恨啊,恨這些心腹忘恩負義,又恨流賊消滅的太快了,如果現在南京周邊有流賊,陛下說什麼也不敢調他回北京的。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陛下,你不能這麼對我啊。
消滅張獻忠,我是有大功的啊。
……
第二天,在秦方的見證下,趙之龍和劉孔昭先後將兵權交給史可法,第三日,兩人心不甘、情不願的離開南京,往北京而去,因為預感到此去不妙,所以兩人都攜帶了大量金銀,人還沒有出發,行賄的銀兩,卻已經是先行送往了北京,從內閣、軍機、司禮監、一直到兵部刑部,凡是有可能涉及到的單位,甚至連下面的小太監和查緝的錦衣衛,都一一打點。
如果是過去,趙之龍劉孔昭這一套的方法肯定有效,拿了銀子,上上下下一起為他們兩人說好話,最後肯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即便不能繼續掌兵,保住爵位肯定是不成問題的。
但這一次,他們卻是走眼了,行賄的銀子不但沒有為他們兩人衝出一條生路,反而成了他們兩人入獄的證據。
或者說,他們兩人對京師官場的瞭解還停留在過去,遠不知道,現在的京師官場已經不是過去的樣子了。
趙之龍和劉孔昭一到北京,立刻就被拿下,押入詔獄,罪名就是行賄大臣。
有明一代,行賄之罪其實並不重,像趙之龍劉孔昭他們這種有身份的勳臣,即便是行賄被朝廷發現了,最多也不過是斥責、罰祿,無論如何也不至於下獄的。
但隆武帝就是要辦這兩個人。
歷史上,作為南京兵馬的實際控制者和最高統帥,趙之龍率二十萬兵馬投降建虜,使建虜不費一箭一矢,就拿下了堅城南京,也使的建虜能夠迅速南下,掃清江南,如果南京能夠堅守,以南京城的堅固程度,絕非建虜可以輕易拿下的,一旦建虜大軍拿不下南京,或者是在南京城下久頓,那麼南方各地就能有更多的準備時間和勤王兵馬,南明覆亡的時間,說不得會拖延,甚至是逆轉。
但沒有。
趙之龍輕易投降。
事後,多鐸在給清廷的奏報中寫道,“忻城伯趙之龍率馬步兵共二十三萬八千三百人”投降。
二十三萬人齊解甲,沒有一個是男兒。
趙之龍還令南京百姓,歡迎清軍進城,“令百姓家設香案,黃紙書大清皇帝萬萬歲”。趙之龍自己則是主動剃髮,協助清軍驅趕城中百姓。清廷對趙之龍很滿意,“賜金鐙銀鞍馬、貂裘八寶帽”,並將趙之龍編入漢軍鑲黃旗,封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也就是三等男爵,子孫世代承襲。
趙之龍是唯一一個繼續在清廷保有世爵的南明勳貴,其他勳貴都被清廷貶為平民了。
作為崇禎帝給予厚望、親自任命的南京留守,更為弘光帝所寵信,趙之龍世受國恩,享盡大明榮華,卻貪生怕死,辜負天下,攜二十萬大兵投降,將南京拱手獻於清廷,其罪不可赦,千秋之下,亦為人所唾棄。
劉孔昭則是另一種的代表。
作為一個好不容易才繼承爵位的勳臣後代,劉孔昭野心極大,在北京時,就會察言觀色,巴結權臣,揣摩崇禎帝的心思,到了南京之後就更是變本加厲,弘光帝登基之後,他依附馬士英,為馬士英的爪牙,攻擊史可法,上躥下跳,當庭毆打吏部尚書張慎言,逼的對方憤然辭職,創下了大明朝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而後,身為勳貴,劉孔昭竟然想要入閣,當一當閣老。
入閣乃是文官的極致,你一個勳臣也想要入閣,這是哪門子的道理?
但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在馬士英的運作下,他竟然真的入閣了,成為了大明兩百七十年來,第一個身為勳臣,本是武將,但卻能文官入閣的奇蹟。
從一個庶出的、不能承襲爵位的混混,到成為大明朝的內閣閣員,劉孔昭一路奮鬥,可謂是風光。
其先祖劉伯溫的智謀,也不過如此。
但最大的諷刺是,劉孔昭有野心,敢折騰,不懼法紀,什麼事情都敢做,但偏偏沒有能力,只是一個野心勃勃的酒囊飯袋,他主持的江防,面對清兵,不戰自潰,他本人也下落不明。
就其秉性來說,慚愧羞恥,為大明盡忠的可能性極小,最大可能就是在撤退的混亂過程,落水而亡,或者是為他人所殺,但因為各種原因,事情被掩蓋,沒有為天下人所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