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我家千金剛滿歲”的打賞,謝謝。
——————
從古至今,華夏王朝的監督機構,一直都只設定在京師,不管是叫過去的御史臺,還是現在的都察院,為就是糾劾百官,考察天子得失,併為天子的耳目,如今將他們下放到地方,遠離了天子,等於他們失去了這部分的功能,因此,都察院上下,沒有一個人願意去地方行省,他們在前任左都御史方岳貢的帶領下,不停的上疏,並且在朝堂死諫,阻擋這項政策的實施。
這也是隆武帝要將方岳貢調往南京,啟用錢謙益為左都御史的原因之一。
不過胳膊終究是拗不過大腿,在隆武帝的強力堅持和內閣的推動之下,這個政策終於是明發天下。
木已成舟,都察院眾多御史雖然不願意,但卻也是無可奈何。
於是,他們只能把希望寄託在京察之上,心裡祈禱著,自己不會是那個被派遣出京的倒黴鬼。
這種情況下,兩個京察的主考官,大學士兼著吏部尚書袁繼咸和左都御史錢謙益,就更是關鍵了。
袁繼咸和錢謙益兩人都是東林眾人,且名聲在外,原本,朝臣都以為這會是一個非常“公平公正”的京察,但是東林中人,且沒有明顯怠惰的,大部分人都應該還能繼續留在京師,但不想隨著京察的進行和一些行省僉都御史人選的確定,他們漸漸感覺有點不對了。
怎麼出京擔任僉都御史的,大部分都是他們東林人,且都是他們在都察院的主力?
但吏部也有話說,這些人都是京察的甲等,屬於優秀提拔的範疇,將他們放到地方都察院,擢為四品,正是升官和重用啊。
御史都是六品七品,地方僉都御史卻是四品,從這個角度來是說,升官是確定的。
雖然吏部解釋合理,出任僉都御史也是升官榮耀,但一些警覺的東林人總是覺得事情不單純,他們紛紛向袁繼咸和錢謙益討要說法。
這其中,錢謙益受到的壓力尤其大。
作為賦閒多年,繼而被朝廷啟用的大儒,錢謙益到京第一天,就被隆武陛下召見,見到陛下的那一刻,錢謙益激動的幾乎不能自語,自從崇禎二年先帝之後,他終於再一次的見到了皇明的皇帝,一番雄心抱負終於可以施展了。
不過很快的,錢謙益就冷靜下來。
因為他發現,就像傳言的那樣,今上隆武帝雖然年輕,但卻極為睿智英武,一雙清澈冷靜的眼睛,彷彿能看到他的心底,言語表情雖然對他極為尊敬,但不經意中,卻是流出了一絲,朕對先生給予厚望,希望先生能做好,如果做不好,先生你也休怪朕翻臉無情的意思。
“今上,不好欺也……”
錢謙益已經清楚的知道了這一點。
能成為左都御史,門生弟子,東林眾人出力多多,錢謙益坐上左都御史之後,自當有所回報,不過自從接到聖旨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自己做這個左都御史,不能像方岳貢那般的執拗和剛硬,要想繼續仕途,就非得配合陛下不可。
來到京師,被隆武帝召見,一番詳談後,他的心思就更是明白了陛下用我為左都御史,果然是有所用意的。
而在明白的同時,他也不禁有一些淒涼,陛下用我,竟然不是因為我的才能,而只是因為我的名氣。
“黜貪存良,起用新人,乃是此次京察的大義。”
吏部侍郎堵胤錫說。
雖然堵胤錫只是一個侍郎,更是他錢謙益的學生晚輩,但錢謙益卻知道,堵胤錫知曉陛下改革的心思,對各項政務的推進,也都是秉持隆武陛下的命令,黜貪存良好說,但這個啟用新人,卻是大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