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數量太少,要想真正填飽天下人的肚子,挽救大明的糧食危機,全面在全國推廣開來,尚需要一定的時間。
但肚子不等人,如何保證那幾十萬的流民今冬不被餓死,是現在急需解決的問題。
“高撫臺,你以為,穩定這些流民,令他們安心生產,大概需要多少賑濟糧?”朱慈烺問。
高名衡猶豫了一下,拱手:“如今開封城中有流民十萬,侯恂侯老尚書那有流民十五萬,算上汝州,許昌,南陽,洛陽,零零總總,河南境內的流民最少有六十萬,如果要賑濟安置,以每人每天平均四兩糧食計算,一月需要九萬石。此外各地百姓被流賊擄掠,存糧都被一搶而空,朝廷也需要賑濟,加一加算一算……”一咬牙:“一月最少需要二十萬石,如果要今冬不餓死人,一共四個月的時間,需要八十萬石。”
“八十萬石!”
大殿一片寂靜,即使是承平時期,這都不是一個小數目,何況現在大明朝內外交困,天災不斷,各地糧倉早已經見底?不要說流民百姓,就是各地官軍的軍糧都不能保證,出征之時常常需要緊急調配。
官兵都如此了,何況流民?
在高名衡彙報時,侯恂捻著鬍鬚,愁眉深鎖。他是做過戶部尚書的人,深知大明朝廷錢糧的困窘,旱、蝗、水災不斷的情況下,北方地區的糧米自給率連三成都沒有,剩下的缺口全部需要從南方轉運而來,不止是糜爛了北方,漸漸也推高了南方的米價。萬曆年時,南方一石米不過六七錢銀子,但現在已經到一兩多銀子了,而米價的推高增加了官府賑災的成本,八十萬石的糧食,加上運費和損耗,算起來得兩百多萬兩的銀子。
現在的情況下,朝廷根本拿不出啊。再者,為流民付出這麼多,到底值不值?
高名衡也深知朝廷錢糧的困窘,但太子發問,他不能不如實回答。
何況每人每天只四兩糧食,已經是少的不能再少了,只夠活命的。身為河南的父母官,他不能不為河南百姓爭取啊。
沒有人說話,大殿裡一時鴉雀無聲。
八十萬石,一個多麼恐怖的數字。
太子沉吟了一下,忽然道:“好,就八十萬,但你河南巡撫衙門要保證河南的平穩,絕不允許出現流民再起的事件!”
侯恂大吃一驚,目光猛地看向太子,他以為太子一定會拒絕的,因為戶部糧倉空空如也,根本沒有那麼多的糧食。但太子居然應允了!這這這……
高名衡有點不敢相信,他以為自己聽錯了,愣愣地看著太子:“殿下,你……”
“我說,今年年底之前,我會分批次的給你湊夠八十萬石糧食。”朱慈烺一字一句,很認真的說。
高名衡大喜過望,一撩袍角,跪倒在面前:“殿下仁慈,我替河南百姓謝過殿下的大恩大德。”
在座的河南官員,呼啦啦也都跪下了。
侯恂沒有跪,他腦子還是嗡嗡的,八十萬石啊,價值兩百萬兩銀子,相當於是一半的遼餉,太子居然一口就答應了……
“先不要謝我。”
朱慈烺卻臉色一沉。盯著高名衡:“糧食我可以給你,但你如何保證,糧食都能進到災民口中,而不是官員的口袋中?”
高名衡抬頭拱手,肅然道:“臣必親自監督,但有一絲一毫……”
“決心就不用表了!”朱慈烺打斷他的話,冷冷道:“我且問你,開封五月被圍,三月中旬之時,兵部就給你發過機密函文,提醒你要清查糧倉、積攢糧米,四月再發函文催促,你迴文說,開封城內糧米足可支撐三月有餘,為何流賊圍城僅僅四十餘天,兩個月不到,你開封城就斷糧了?”
聽到此,高名衡刷的一下,臉色蒼白如紙。
大殿裡的氣氛,立刻就肅殺了起來。
————感謝長粉“面癱俠”的打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