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司法論罪,白廣恩從薊州總兵被降職為馬蘭峪副將。
馬蘭峪位在薊州東八十里處,是薊鎮長城三十二處峪口之一。
白廣恩戰力是有的,但其人太過驕悍,恣意妄為,朝廷難以節制。崇禎十六年,朝廷令白廣恩跟從吳甡到湖廣剿除流寇,白廣恩不願為吳甡所用,竟然率領部下一路搶劫回了陝西老家。
在孫傳庭賬下為將時,又跟高傑鬧不和,郟縣之戰,孫傳庭問計於諸將領,高傑請戰,廣恩反對,傳庭認為他膽怯,白廣恩不高興,在戰事中出工不出力。鏖戰中,官軍攻破了民軍前三重戰陣,與第四重戰陣的精騎相持不下之時,白廣恩部損失並不嚴重,但卻率先撤退,以至於戰局逆轉,由雙方互相廝殺變為一方追殺另一方。撤退中,白廣恩還坐視高傑被包圍而不加援救。
潼關之戰時,因為高傑已經被打殘了,孫傳庭只能倚仗白廣恩,加廣恩為“蕩寇將軍”命收攏沿途的潰兵守衛潼關。此時的白廣恩又恢復了勇猛,賊兵至,白廣恩竭力廝殺,血戰一天一夜,而高傑恨白廣恩在自己失敗時沒有去救自己,所以擁兵不肯援救他。
潼關因此失守。傳庭犧牲。
白廣恩跑到固原,賊兵追擊,遂開門投降。
崇禎十七年,建虜破李自成於陝西,白廣恩投降了建虜。
縱觀白廣恩一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明末清初的武人代表,桀驁不馴,驍勇善戰,但卻沒有多少忠義,萬事都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摸順了讓做什麼都行,一個不順立刻就翻臉不認人,別說巡撫總督,就是皇帝也不放在眼裡。白廣恩,賀人龍,劉良佐,李成棟這些流賊出身的將領都是這樣,孔有德等三順王更是不用說,乾脆有奶就是娘了。到了後期,連朝廷正規軍出身的左良玉和吳三桂,都有了這方面的傾向。
武人無武德,並非全是武人的問題,明朝重文輕武,以文制武,武人不識書不知禮,也是重要原因。
朱慈烺穿越以來,最頭疼就是這個問題,如果可以,他一定要把明朝的軍制推倒重來,給武人應有的地位和榮耀,而每個人統兵的將領都要知兵知禮。不知兵不知禮的人,不可以掌兵。
現在他沒有這個權力,也沒有那個時機,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想盡辦法溫暖“白廣恩們”的心,令他們忠心朝廷,不至於為了小枝小節,乃至於一點個人恩怨就三心二意,甚至做出愚蠢的決定。
而白廣恩就是朱慈烺要“溫暖”的第一人。
除了溫暖也是要考察,看白廣恩是否可用?
明制,皇太子是不可以召見地方邊將的,除非是“代天出巡”。朱慈烺此次薊州之行只是安撫遼東撤退的百姓,並沒有代天出巡的身份,所以不能見白廣恩。
為了能見白廣恩一面,朱慈烺煞費苦心,他假意要安置一千遼東軍民到馬蘭峪,如此才有藉口召見白廣恩。
薊遼總督府的後堂,朱慈烺正中而坐,吳甡坐在偏下的位置,一名全身甲冑,身材瘦高的壯漢進堂拜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