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五年> 第189章 南北差異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89章 南北差異 (1 / 2)

宋應星恍然:“臣魯莽了。”

倒不是魯莽,而是他太激動了,一時沒想到那麼多,稍微沉思一下,他趕緊道:“殿下,臣雖知曉種植之法,但卻沒有種子,如今已經是三月初,再有半個月就要播種了,因此需馬上到福建或者呂宋島採購種子!”

朱慈烺笑:“種子之事先生不用擔心,我自有安排,但在這之前,還有一件事要先解決。”

“臣謹聽命。”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我大明的根本,而農政又是農業的根本,農政之中,又以水利先行,如今連年大旱,水利就更是重要了,不然就算種下玉米和馬鈴薯,也難有太好的收成。”朱慈烺說。

宋應星很是驚訝,想不到對太子對農業竟然有這麼深的理解。

吳甡卻不驚訝,太子總是讓他刮目相看。

宋應星激動道:“殿下所言甚是!人人都知江南為魚米之鄉,卻不知江南雖河流密佈,風調雨順,但農人同樣重視田間水利,各種水利設施隨處可見。相反,臣從江西一路走來,發現北方地區幾乎沒有什麼農田水力設施,全在靠天吃飯,如果北方也能興建水利,縱使有大旱,也不會顆粒無收。故臣以為,天下沒有薄田,只有懶漢。”

吳甡做過山西巡撫,對北方水利有很多瞭解,聽到這裡,忍不住插言道:“北方並非沒有水利設施,各省各地的河道、差不多每年都要修繕的。北方各省的徭役,大部分也都用在了疏浚河道、加固堤壩之上,當然了,最近幾年天災人禍,北方水利確實有所鬆懈。”

聽吳甡這麼一說,宋應星便不敢說了。

朱慈烺笑:“先生不必有什麼顧忌,但說無妨。”

宋應星這才放下包袱,先對吳牲施了一禮,才繼續說道:“老朽與大人有些不同見解,斗膽試論之。北方作物比較抗旱,旱災多少會有些收成,澇災卻往往顆粒無收,因此北方水利防澇重於抗旱,但如今的形勢跟過去已然不同,北方連年大旱,未來幾年的旱災恐怕也不會緩解,因此北方水利必須改變指導思想,從防澇改為防澇抗旱並舉。”

吳甡沉思道:“不錯,確實應該改。”

宋應星受到鼓舞,繼續說:“北方各地中,條件最好的便是京畿地區,京畿地區共有四條河流,縱貫南北,在京畿興修水利,最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京畿人口多,對糧食的需求量極大,多年來,朝廷一直依賴漕運,從南方千里轉運糧食到京畿,一旦江南發生大災或者是兵禍,無糧可運,京畿就危矣,但如果京畿地區能種植玉米,增產糧食,不但可以節省南糧北運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更能改變京畿只能依靠南糧的困局。”

朱慈烺不住點頭。

是啊,京畿地區河流那麼多,但有灌溉的卻幾乎沒有,那些河水都白白浪費了,實在是可惜。如果興修水利,將這些河流都運用起來,再配合新型農作物玉米,京畿糧食豐產,達到自給自足,並非完全不可能。

“若京畿成功,便可逐漸向山東山西河南推廣。比起京畿,山西陝西更適合播種玉米和馬鈴薯,尤其玉米和馬鈴薯都是高產作物,只要推廣開來,再興修水利,縱使大旱,也會有相當的收成。有了收成,饑民們有了希望,也就不會跟著流賊造反了。”雖然快六十歲,但宋應星雄心仍在,說的慷慨激昂。

聽到這裡,吳甡興奮的跳起來:“若真能如此,何患建虜不滅?流賊不平?”

不過很快的,他臉上的喜悅就變成了嘆息,頹然的坐回去:“但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太難!不說玉米番薯百姓們願不願意播種,只說這興修水利,就是難事一件。疏浚河道、加固堤壩都是費錢費力之事,且不能立刻見效,如今朝廷連年用兵,國庫空虛,軍餉尚且不足,興修水利的銀兩,就更是沒有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