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意思我明白,不過我不建議侍郎將此事在朝堂上公開提出。”朱慈烺道。
“為什麼?”
“第一,我父皇和朝臣都不會同意,甚至有可能弄巧成拙,堅定了那些朝臣死守寧遠的決心;第二,軍機大事本就不適合放在朝堂上公開討論;第三,比起寧遠,另一個地方的軍情更急迫。”
“殿下說的是哪裡?”
“長城!”
山海關從未遭受過建虜的直接攻擊,建虜幾次入寇,都是繞道蒙古,從長城破關而入,包括即將在今年十月份發生的這一次。因此比起山海關,長城各個關隘的防務,更為急迫。
“殿下是說,建虜又要入塞?”吳甡臉色一下就變了。
“是,如果我所料不差,今冬十月末,建虜肯定會再次繞道蒙古,從長城入塞。”
“現在剛二月末,錦州之戰尚未結束,殿下何以篤定建虜今冬一定入塞?”吳牲問。
“先生剛剛說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建虜屢次從長城進犯,朝廷卻束手無策,如今松山新敗,我大明九邊精銳付之一炬,京畿空虛,建虜豈能不趁虛而入?”
吳牲嘆口氣:“原來殿下也是這麼認為的,不過長城防務破綻多多啊……
明朝歷來重視北方邊境的防禦,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在位時屢屢向北用兵,終於將蒙元驅逐至大漠,但蒙元的威脅並沒有消除,明軍大兵一到,他們便遠遠遁走,待明軍折返,他們又捲土重來,為了徹底解除蒙古人對邊境的騷擾,自洪武年間開始,明朝沿北方邊境,順山川走向,利用前朝修砌的長城遺蹟,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至山海關,重新築起了一道長牆,因長逾萬里,故又稱‘萬里長城’。
嘉靖朝之後,蒙古人衰落,遼東建虜卻漸成大患,因此明朝的防禦重點也從宣化、大同東移到山海關一線,尤其是萬曆朝以後,建虜威脅日益增大,朝廷每年都會對山海關沿線的長城修繕加固。
但長城實在是太長了,光是遵化一地的長城,就有關隘就有二十多處,加之建虜比蒙古人狡猾太多,每次入塞選擇的關隘都不相同,因此防不勝防,對明朝的防守形成極大的壓力,如果每一處的關隘都調集重兵,嚴加防守,明朝又沒有那麼多的兵馬。
面對建虜,明軍依然延續過去對付蒙古人的那一招,那就是:烽火為號,諸軍齊至,但明軍兵馬疲憊,各處兵員短缺嚴重,就算有烽火燃起,各處援兵也很難在短時間之內聚集,且建虜行軍如風,不等明天援兵到達,就攻破明軍的關隘了。
除了建虜行動隱蔽之外,明軍情報工作失能,不能預知建虜的入塞,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過去蒙古人還沒有完全倒向建虜之前,他們在長城之前還有一定的緩衝功能,一旦建虜來襲,蒙古人會第一時間通報長城裡的明軍,但在黃太吉親征蒙古,掃平蒙古各部之後,蒙古人已經變成了建虜的奴才,不但不會為明軍報信,而且還會為繞道的建虜提供糧草補給。
而明軍在長城沿線佈置的“夜不收”,也就是偵騎,和建虜偵騎相比能力太差,雙方在塞外相遇,明軍的夜不收常常是全軍覆沒,無法向後方傳遞預警訊息。
綜上各種原因,建虜寇邊入塞,屢屢能殺明朝一個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