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五年> 第六十四章 防守之策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四章 防守之策 (1 / 2)

“我想跟神父商量一種對付紅夷炮的辦法。”朱慈烺說出目的。

湯若望搖頭,他是紅夷炮的鑄造者,對紅夷炮的威力非常瞭解,無論多麼堅固的城牆,都經不起紅夷大炮的猛轟。唯一能對付紅夷大炮的,只有紅夷大炮,也就是雙方對轟,誰炮多,誰打的準,誰就勝利。

“萬曆四十七年,徐光啟曾經建言,在京師周城建造大型三層敵臺十二座,並將舊制敵臺改造為三角三層空心式樣,據說這種敵臺,是受了神父從西洋帶來的資料的啟發,這件事,神父還有印象嗎?”朱慈烺淡淡笑。

湯若望眼睛一亮:“殿下是說稜堡?”

“是。”

朱慈烺點點頭,從袖中取出自己事先畫好的一副草圖,交給湯若望看。

湯若望展開一看,幾乎驚叫起來。

十六前,他傳授給徐光啟的,只不過是一種稜堡的初級雛形,很多地方都還

不完善,因為他並不是稜堡的創造者,他只是把當時已經在歐洲出現的稜堡工事,給徐光啟做了一些介紹講解。徐光啟深受啟發,和孫元化兩人琢磨出了仿造西洋築城術的“三角敵臺”,並獻給了朝廷。

由湯若望傳授,明人焦勖寫作的《火攻挈要》中,三卷《守城說略》一篇中說到:“西洋城守所用火攻無甚奇異,但凡城之突處,必造銃臺。其制‘捏腰三角尖形’,比城高六尺,安大銃三門或五門,以便迴圈迭擊,外設銃以備近發,設練彈以御雲梯,合上另築了臺二層,高三丈,上設‘視遠鏡’,以備瞭望。且各臺遠近左右,彼此相救,不惟可顧城腳,抑可顧臺腳。是以臺可保銃、銃可保城,兵少守固,力省而功巨也。”

這應該就是湯若望傳授給徐光啟的稜堡雛形。

徐光啟建議雖好,但朝廷財力困窘,加上建虜當時還沒有直接威脅到京師,所以建造三角敵臺的建議,不了了之。

而朱慈烺現在拿出來的草圖,則已經是發展到極致,在其後百年間,令無數擁有紅夷大炮的強大軍隊,在區區小城面前寸步難行,大敗而歸的稜堡巔峰。前世裡,朱慈烺對稜堡並沒有太深的記憶,只知道它是對抗紅夷大炮的良策,今世裡,他拼命的回憶,將能想起來的要點,全部都畫在了草圖裡。

早在14世紀,蒙古人橫掃歐洲時候,就使用了大炮。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火炮的射程有限,距離敵人太近會不安全,太遠又打不到,搬運起來又極為吃力,因此在戰爭中還不能扮演主角。但到15世紀末,火炮的威力已在歐洲的多次攻城戰中顯示出來。16世紀初,一位有名的軍事家寫道:“沒有什麼城牆能留存下來,無論多厚,大炮也會在幾天內將其摧毀。”

尤其是紅夷大炮的出現,更是加劇了這種局面。

為了對付紅夷大炮,守城者也在絞盡腦汁。16世紀初,歐洲的許多城池開始在城上設定火炮,加固城牆和角樓,但最為重要的,是在城堡的四個角加築向外凸出的三角形稜堡,正面設定重炮,兩個側面與主牆呈90°角,上面的火器專門用來對付防守的死角,這種稜堡防守體系被稱為“義大利防禦”。

這就是最初的稜堡。

徐光啟上表建議的,就是這種。

那麼,稜堡為什麼能防禦火炮呢?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