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威手機也都是交給富士康和比雅迪代工。
不就是組裝一下嗎,招點打工人就解決了。
像蘇省昆城一帶,這樣的企業成片成排!
但是如果有人說讓車企代工,那就完全是外行了。
從國人熟悉的中高階品牌,賓士,寶馬,奧迪,這些都是自主生產組裝的,最多因為想要打入中國市場,不得不成立合資企業。
中低端的,豐田,本田,吉利,比雅迪,長城,長安,同樣也是組裝自主生產。
什麼原因呢?
一是因為汽車生產線無法像手機一樣,形成通用化及其帶來的規模化優勢,
一條生產線的裝置,既能做這種產品,又能做那種產品,這個就叫做通用化。相對於手機行業來說,汽車行業的裝置通用化難度要大得多。
以一條汽車的裝配線為例:既能裝配A款車,還能同時裝配B款車,是所有車企做夢都要努力的方向。如果做不到通用化,對於外包企業來說(假如汽車組裝想要外包,那就必須為一種品牌的汽車打造一條專用的組裝生產線。
偏偏汽車的生產線還有兩個致命的特點,一是投資高、非常貴,二是專業技術用的特別多,裝置製造商還非常牛氣。
所以,搞到最後,外包反而更貴,還不如自己來,俗話說得好,“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啊!
二是因為它所需技術的專業性,生產線裝置的開發、製造、甚至裝置本身的安裝、除錯,都是一個非常專業、非常耗時、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過程。不自主掌握技術,一旦出了故障,連事故排查與解決都是個大問題。
因此,如果陳楚默敢說讓比雅迪外包生產汽車,那一輛車的成本肯定是壓不下來的。
成本無法下壓,造出來的車還是很貴,怎麼能夠完成電動車真正普及的目的?
王川福念及如此,也點了點頭,彷彿也找到了比雅迪的底氣。
至少在國內,論生產規模,比雅迪絕對是首屈一指的。
他點了點頭,肯定道。
“給我一年時間,只要零部件和核心三電沒問題,我確實可以把年產能提高至100萬臺。”
一聽這話,陳楚默大喜,一拍桌子:“那好,股份上,我佔70%,比雅迪30%。資金問題都有我解決,產能和人員技術方面就要看王總了!”
王川福呆立了片刻,他沒想到陳楚默這麼大方,要知道,比雅迪其實僅僅解決了產能,代工,人員技術的問題,但是資金和石墨烯電池的核心技術可都是由見證者新能源提供的。
陳楚默難道是他命中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