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兩個月,又有兩批大約八萬件毛衣從歸化城冒著冬日的寒冷送到京城。
對於第二批的棉衣,劉瑞春將價格直接下降了三成之多,最低檔次的毛衣只需要八十文。
同時劉瑞春拿出將近一半的毛衣到京城周邊的數府之地售賣,銷售效果都很好。
第一批售賣順利,主要還是因為大明的中上層等有錢人願意嚐鮮,尤其是這毛衣沒有棉衣那麼臃腫,這是讓這些有地位人士的滿意的地方。
第一批售賣之後,這個價格對於大明的普通百姓來說還是太貴了。
要知道現在現在大明雖然已經有了棉衣,棉衣可是毛衣的直接競爭對手,棉花現在的價格一斤七十文,一件棉衣差不多需要一斤棉花,最終一件棉衣的售價也在一百文之上。
現在毛衣的價格已經比棉衣還要低上兩成,即便是第一批的毛衣,價格也和棉衣一樣。
現在他們的毛衣就直接佔據了價格優勢。
如此價格之下,大明百姓們還是願意花費更少的錢來購買同樣保暖的衣服。
短短兩個月的時間,京城大街上來往的人比往年都多了不少。
現在只要是有些身份的人有是身穿毛衣,外面再套一層棉衣,如此穿著整個人都溫暖起來的京城人士也紛紛來到大街上。
當劉瑞春第一次在京城售賣之時,其他十五家掌握技術的家族就發現了,他們大驚失色。
不管怎麼說,他們都是一輩子沉浸在經商之中,他們太明白做生意時佔據先機的重要性了。
現在那劉瑞春想對於他們也僅僅是提前準備了一點兒而已。
於是他們紛紛加緊速度進行生產。
其實在崇禎八年這個時候,距離大明朝廷收復河套、整個漠南草原已經有六七年的時間了。
到了崇禎八年,朝廷共設立三個布政使司、十五府四十五縣,修建城池四十五座來管理諾大的漠南地區。
六七年時間,經過大明朝廷對漠南地區全方位的移民,現在的三布政使司已經有大明百姓三百六十萬人,其中河套布政使司有一百八十萬人,漠南布政使司一百一十萬人,大寧布政使司也已經有八七十萬人!
在崇禎八年正月朝廷正式下詔停止向漠南地區的移民。
經過七年時間的建設,漠南三省不管是水利道路城池的修建已經算是頗為發達,此時走在漠南三省廣袤的土地上,可謂是人來人往,頗為繁華,儼然是一副大明內地布政使司才有的情形。
不僅僅是這些移民,他們這些北方的羊毛紡織商人們也紛紛離開老家,搬遷工廠,將這個家族的基業都搬遷到漠南三省。
不說別的,就說掌控羊毛紡織技術的十六家羊毛商人中大多數都已經搬遷到漠南地區了。
漠南地區面積廣大,有著大片的草原,尚有十餘萬的蒙古牧民,還有數百萬的大明移民,今後這裡必然有著眾多優質的羊毛產出,正是他們大展身手的好時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重鑄剛明】 【】
但也有幾家原本根基之地就是寧夏地區的就沒有遷移了。筆趣閣
畢竟相比於漠南地區,寧夏地區也絲毫不差,不僅僅能夠利用黃河使用河套地區的羊毛,同時寧夏周圍也有面積不小的草原,甚至是漠西地區的一些部落出產的優質羊毛。
他們並不缺錢原材料,在他們看來完全沒有必要勞心勞力的搬遷家族。
這些大商人們自然是有這自家的工匠自家的羊毛來源渠道,可以說什麼都不缺,缺的僅僅是工匠學會技術並投入生產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