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朝廷在崇禎八年年底的統計,大明僱傭十人以上紡織工廠足有三百二十八家,南方佔比將近九成,諾大的北方只有一成,僱傭的工人數量更是超過人,其中九成都是女工。
崇禎九年,隨著朝廷收復西域的訊息傳遍天下,而皇帝和大明農業領域最有權威的徐光啟都說,西域是全大明最為適合棉花的種植。
頓時天下大商人紛紛起了心思,現在大明原本的土地能夠用來種植棉花越來越少了,大明內地的土地爭奪也更加激烈,棉花的價格也是越來越高。
更何況作為大明的商人,誰不害怕萬一。
那一天朝廷改弦易轍,改棉為麥?到時候又會怎麼樣?
現在若是在朝廷新收服的土地上種植棉花,至少在安全方面就能提升不少。再加上西域距離烏思藏、蔥嶺以西諸國,漠北甚至是更北方的羅剎國都相當近,絕對算是一個好地方。
唯一的缺點是漢人太少,這對他們來說並不困難,拉一些窮苦人到西域“發財”還是容易的,更何況朝廷不也在向西域移民嗎,不說多的,西域只要有百萬大明人,那西域之地就是他們真正的寶地。
於是在崇禎九年有不少的大明商人西行西域,其中靠近西域的甘肅、陝西兩省的商人佔據近六成。&n
當他們到了西域之後,他們才知道西域的情況比他們想象中的要好上不少,土地面積廣大,而且極為肥沃。
更重要的是西域竟然有大量的熟地,並不需要他們再花費更多的代價去開墾土地,只要拿出銀子,就能從朝廷手裡獲得一定數目以內的土地。
需要的只是百姓,於是在崇禎九年,朝廷組織的西域移民尚沒有開始之時,民間由商人們自發組織的移民已經開始了。
眾商人也是很積極,畢竟西域的熟地數量有限,只能是先到先得。
到了崇禎九年年底,短短袖一年時間,哈密以西,蔥嶺以東的西域自發移民已經有一萬餘戶,近七萬人。
朝廷組織的移民在崇禎九年主要的目的地還是在哈密,按照朱由檢和大明重臣的想法,哈密是大明控制西域的東部重鎮,必須全力建設。
到崇禎九年年底,經過數年時間的努力,哈密地區已經有大明移民八萬人,已經完全滿足了朝廷的要求。
接下來,朝廷的目標就是西域了,這段時間,留守西域分滿桂也沒有放鬆,大量的原葉爾羌俘虜被明軍指揮在西域大規模開墾土地,主要地點就是疏勒、阿速、莎車、和田、庫爾勒、若羌等幾處綠洲面積廣大之地。
這個計劃還只是大明漫長而宏大的移民計劃的一部分而已,按照朝廷指定的計劃,要八年時間,從河南、陝西、甘肅、甚至是漠北遷移百萬之眾遷移到西域之地,去種地或為大明放牧。
而紡織業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朱由檢意想不到的收穫,對於紡織業朱由檢並沒有特別重視,一切都是它們自己發展的,甚至就連少府在南方上海和北方中原洛陽建立紡織廠的事情他都不知道。
而此事就發生在崇禎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