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返回皇宮的馬車上,朱由檢翻看著手中這幾本書籍,這幾本書籍正是剛剛在科學院宋應星交給他的。
只見這幾本書封面上分別寫著數學(上下)、物理初識(上下)、化學初識(上下)、生物初識(上下)。
這幾本書籍編纂出來可是相當不容易,這正是在朱由檢的指示下,科學院數百人精讀翻譯過來的西方書籍,用了數年的時間才編纂出來這幾本算是科普性質的書籍。
按照朱由檢的計劃,很快這幾本書就要推行天下,作為配套措施朝廷的新式選拔官員的考試也是要考這些的,在考試科目的指導下,這些書籍很快就會在大明的讀書人。
即便是他們有一些牴觸,朱由檢也不怕,他手裡還有一張大大的王牌,甚至是在這方面無往不利的絕招。
這可以說是他來到大明後,大明朝給他的一個最大的驚喜之一了。
想到這裡,朱由檢臉上再次漏出了笑容,
那時還是崇禎元年,在徹底挫敗了建奴試圖從喜峰口進入大明京畿重地劫掠的陰謀後,朱由檢才真正放鬆下來,有時間對自己通知的帝國進行全面的瞭解。&n
在這個過程中,朱由檢突然發現了一個驚喜,這就是大明朝有著發達的遍佈整個大明的公辦學校體系,這個發現讓朱由檢極為震驚。
在之前,朱由檢的印象中,中國古代的教育機構,除了中央的最高學府太學、國子監之類的,地方上的教育機構都是私人的書院,尤其是在宋明兩朝,私人書院更是聞名天下。
但是現在他才知道,大明朝廷已經建立了由低到高的教育機構,最低等的是城鎮、鄉村中的社學,再之上是縣、州、府學,南北兩京的國子監。形成一套四級教育體系。
這一套機構從洪武年間就建成,到崇禎年間已經持續發展了兩餘年,早已經是一個龐然大物。
瞭解了這個讓朱由檢極為振奮的情況後,朱由檢就行動起來了,在崇禎元年讓掌管全國所有學校的禮部對全國的學校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摸牌。
最終的結果讓朱由檢又喜又怒。
喜的是大明公辦學校的規模大大出乎了朱由檢的預料。.
經過調查大明朝廷掌控的學校分為三類,一種就是遍佈大明的兩千一百所府學、州學、縣學、都司儒學、衛學、宗學甚至在宣慰司等土司駐地的土司儒學,這一類學校可以總稱為儒學。
第二種算是專科學校,有醫學、武學、陰陽學,這一類學校數目並不多,整個大明也不過兩百所。
第三類就是遍佈大明各處的鄉村中還有數之不盡的社學,這在大明就相當於現代的小學,社學的數量更是有八千所。
這樣的結構數目讓朱由檢極為驚喜,憤怒的是隨著大明朝廷官員的腐敗,地方官員的無能,中央權威的不斷下降,地方士紳的私自侵佔。
使得大明朝廷在各地設立的學校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各地儒學的學生越來越少,質量也是參差不齊,教師不管是人數還是教學水平都是大幅度下降,有些地方更是已經名存實亡了。
即便是大明的最高學府,南北兩京的國子監也不負之前的盛況。
這就造成地方上水平高的讀書人更願意去私立書院讀書,這對於大明朝的影響是極壞的,就像那東林書院就是因此而興起的。
更重要的是地方大部分學校原本必學的科目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原本大明縣學以上的學校,都要學習》中的一經以及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騎馬)、書(書法)、數(算術。
但是現在呢?大明的大多數學生們僅僅只是學習》,其他的不屑一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