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三俊的想法是在他看來是很對的,他自己的確是沒有辦法。
不過朱由檢自己也是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後世只要對於明朝歷史稍微有那麼一些瞭解的人都清楚,明朝的人口數量絕對是一個迷,各有各的說法,但是誰都知道大明官方所統計的人口數量六千餘萬人絕對有問題的。
明初朱元璋時期統計的人口已經六千萬了,之後靖難之役人口有一些損失,但是永樂年間基本已經恢復。這之後的大明內地至少經歷了長達兩百餘年的和平,怎麼到了萬曆年間再次統計的時候還是六千多萬,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蹟啊。
這很不正常,長期的和平定然會大量的滋生人丁。
就這大明的官員、皇帝竟然都沒有懷疑?
……
因此朱由檢自從來到了大明,就開始詳細的在這方面進行了解,他還就不相信這個時代兩百多年的精英沒有人發現過這個問題?為什麼秦漢隋唐時期人口資料基本差距不大,就算是在亂世的三國、南北朝時期朝廷的人口資料基本該是可靠的。
為何再往後就不行了,不管是宋還是明,人口統計的資料大有問題,和事實差距很大,尤其是大明。
朱由檢查閱了很多的資料,甚至還旁敲側擊的詢問了朝中的一些飽讀之士。直到最近朱由檢才大概明白究竟是為何了。
說到底還是政府的執行力以及土地問題,側面原因是百姓能否交的起人頭稅的問題。
秦漢隋,以及唐朝初期不僅官府強勢,官府將權力深入到最基層,尤其是秦朝。
同時百姓們也都有田地,這些田地也讓他們交的起人口稅,現在大明的問題兩方面的問題都有。
為什麼那時百姓能交的起稅?因為朝廷有足夠的土地能夠給百姓分田啊!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是國家的,或者說是皇帝的,一戶可以分上百畝的土地。
每有一人出生朝廷給你們分發土地,讓你們種植,一個人死了,朝廷再把土地給收回去,如此迴圈下去,這樣百姓有餘力來繳稅,同時分發土地的前提是老百姓你是朝廷登記在冊之人,不然的話,絕對是沒有土地。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能夠控制大多數的人口。
就算那些大家族想要藏匿人口,他們要給這些人的條件至少也要比朝廷好,不然的話,誰會跟著他們混。
然而自唐後期以來,由於各種各樣的戰亂再加上種種其他的原因,這個國家的土地已經不是國家的了,或者說國家的大部分土地都不在朝廷的掌控中了,朝廷已經沒有能力再給百姓們分地了。
大明的百姓們也就再也沒有能力從朝廷獲得土地了,自然也沒有動力被朝廷統計,這樣還要繳稅,只要壞處沒有好處,老百姓們自然是不願意的。
自然而然,另外一個問題也就出來了,那麼土地都到哪裡去了?
絕大多數的土地都是在地主手裡,全天下的耕讀世家掌控了大明的過半土地。
至於說這些土地怎麼來的?這還不簡單嗎?無論是威逼利誘還是放高利貸,在災年搶奪自耕農的土地等等諸多手段,搶奪土地是在是太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