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劉宗周出手整頓五城兵馬司的時候,京城前往大同的官道上,一支龐大的軍隊正在快速前行!
這支隊伍全部都披著盔甲,身上帶著著各式各樣的武器,有手拿的長矛,腰上挎著的大刀,有肩膀上的長弓,還有的揹著足有一人高火槍。
從遠處看,這一支軍隊隊形絲毫沒有混亂,不管是緩步行走,還是突然的跑步,讓人一看就感覺是一支精兵。
官道周圍經常有百姓遠遠地觀望。
然而若是真正的知兵之人一眼就能看出,這裡邊只有大約四成計程車卒可以說是真正的精銳,甚至還不是一般的精銳,他們看起來身材挺拔,目光堅毅。
而另外的三成一看就是隻有花架子罷了,參軍時間絕對不會超過半年。
事實也正是如此,這支軍隊是盧象升帶領的一支隊伍,一共接近兩萬人,這一支隊伍是很龐雜的,其中有五千人是羽林軍,這些人都是經過了一年以上的訓練,在這個時代,絕對可以稱的上是精兵了。
甚至他們當初在在各個省份訓練時也剿滅過不少的山賊,多說人都是見過血的,朱由檢這次專門調撥了五千人過來,並且他們之中有三千人用的是燧發槍。
軍械司在畢懋康的領導下,幾乎每天都是一個變化。
現在經過了三個月的時間,在朱由檢親自下的聖旨要求下,九邊的所有制造軍器的人才在一個月前已經全部抵達了軍械司。
現在的軍械司的人數已經超過了萬人,不過令朱由檢驚訝的是這一萬人中火器的人才比冷兵器還要多,這讓朱由檢意識到自己還是小看了大明的火器發展水平了,仔細想想也的確如此,畢竟火器的發展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大明將近三百年。
因此燧發槍的生產速度大大的加快,現在加班加點的製造出了三千支,雖然還不多,但是軍械司已經盡他們最大的努力了。現在裝備燧發槍計程車兵已經全部帶過來了。
當初生產燧發槍前面的刺刀時,軍械司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無他,大明現在製造的品質最好的鋼硬度還不能夠達到要求,畢竟刺刀的要求是在是太高了。
沒辦法,畢懋康只能在燧發槍槍上留下了安裝刺刀的位置,等待著技術能夠達到要求。軍械司內部甚至懸賞三千兩白銀來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最終還是一位從遼東回來六十餘歲的老工匠解決了這個問題,他提出了改進方法,直接將鋼的硬度、韌性都提高了一倍有餘,完全達到了刺刀的要求,這才有了刺刀。
並且之後製造的冷兵器也已經全部採用這種新鋼來製作,不管是大刀還是長矛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這位工匠據說是家族祖傳的手藝,朱由檢親自來到軍械司,當著所有工匠的面將三千兩銀子的銀票交給他,還特別賜予其見官不拜、不跪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