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個角度來說,周不器覺得自己比國內所有同行都強。
不管做任何事,首先得有正確的認知。
有了正確的認知,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有了正確的選擇,才能把接下來的努力、拼搏發揮出效果。
認知錯了,選擇錯了,以後發現錯誤了想改就會非常困難。
周不器對於網際網路的認知,其實就是對技術的堅持,就是在聯想模式和華為模式兩條路中的選擇。
恰恰,國內的網際網路企業,走的都是聯想模式。
這顯然是不對的。
對比中美的網際網路行業,內在邏輯是不一樣的。矽谷的內在邏輯,是技術創新;國內的網際網路邏輯,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比如亞馬遜由電商催化出來的雲端計算,就是一種技術性創新;比如谷歌由圖片搜尋催化出來的深度學習網路,也是一次技術性創新。
國內更多的則是玩商業模式。
利用更優秀的商業模式來打造自身的護城河,從掃碼支付到網約車,從外賣到網際網路金融。
各有利弊。
國內這邊的優勢,就是可以用更好的商業模式,把產品服務做到極致,國內的很多網站和app設計,比矽谷的強太多了。淘寶就是世界上最優秀的電商平臺,微信也不比世界上任何一款即時通訊產品差。
可問題來了。
商業模式創新,能有什麼護城河?你做出來了,別人馬上也能做出來,沒有創意護城河。技術創新就不同了,別人想學也學不來。
把企業的核心定位為技術,才能擁有最大的競爭力和生命力。
尤其很重要的一點,國內的網際網路企業,能夠熱衷於玩商業模式的創新,很大原因在過有關部門對壟斷的預設。
各大公司的商業模式,都是依託著壟斷邏輯。
一旦時機成熟了,監管部門開始揮刀了,這些巨頭有一家算一家,都要遭殃。
國內早晚也要反壟斷。
巨頭們的最終歸路,也一定是跟隨矽谷的腳步,從商業模式的創新走上技術創新之路,利用強大的技術當護城河。
其實就是另外一種壟斷。
商業模式的壟斷,被禁止;技術壟斷,卻是合法合規,甚至要被全世界支援加以保護的,這是在保護智慧財產權。
壟斷,就是商業中賺大錢的終極奧義。
要壟斷,卻不能違法,一定要在技術層面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