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的時候,矽谷有著難以想象的創造力和爆發力。
根本沒什麼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區別。
哪怕是巨頭公司,也可能被一家創業公司給幹翻,創新就代表著一切,只要有創新,就能成功。這種氣氛,讓矽谷生機勃勃,迅速的完成了人類向矽基時代的轉型。
不過到了九十年代就不行了,創新的浪潮開始下滑。罪魁禍首就是微軟,自己變成大公司之後,就開始玩起了抄襲和兼併購的手段,嚴厲的打擊了中小公司的競爭力。
如果這兩招還不行,還可以依靠自身的壟斷地位搞「干擾」,比如ie瀏覽器沒搞過網景瀏覽器,直接讓indos系統去給網景瀏覽器報錯。一家本來可以跟微軟對抗的公司,被一夜之間打垮了。
從那以後,矽谷就進入了巨頭時代。
創業公司和中小企業,再想跟巨頭對抗,就千難萬難了。就導致創新驅動越來越低,很多評論家都認為矽谷已死。
不過,矽谷死不死的,跟周不器有什麼關係?
甚至庫裡安也是個外來戶。
他也不在乎。
周不器接著問:「矽谷這邊還有一種批評,說是創新已死,到處都是抄襲。」
庫裡安道:「我認為這是好事。」
「好事?」
周不器眼睛一瞟。
庫裡安笑道:「抄襲在矽谷很普遍,可很多大公司在抄襲的時候,都扭扭捏捏、遮遮掩掩,在一邊抄襲的同時一邊在維護自己的臉面,力圖證明他們沒有抄襲。這可能會有一部分內心的自我約束,還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外部的監督和批評。這些外部的壓力,讓很多人在抄襲的時候都會放不開。」
周不器當即就明白了他的意思,「你能放得開?」
庫裡安平淡的說:「我認為,一家公司只要能守住法律的底線,就是最好的公司。」
「對!」
周不器就越發心安了。
這就是選印度裔當CEO的好處了。
沒壓力,沒負擔;臉皮厚,能承壓。他們都是印度社會的低種姓,都是從最底層摸爬滾打闖出來的,什麼樣的艱辛苦難沒見過?區區一點外部的壓力,又算得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