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也沒有手機的自營業務,安卓能夠稱王稱霸,主要就是找到了愛斯達和三星兩家深度合作的戰略伙伴,相當於有了自營業務。(現實世界裡谷歌找的是HTC)
靠著愛斯達和三星的吸引,才讓更多全球的手機廠商們,作為第三方紛紛入駐到了安卓平臺上。
“自營+第三方”的模式就達成了。
安卓可以,紫微雲的IoT平臺為什麼不可以?
周不器在國外呆的時間長了,視野就更開放了,對科技發展尤其是改變世界的有了更多的認識。
國內的科技產業有一個誤區,總以為自研才是科技的出路……當然這跟國家政策和地緣政治有關,韓日那邊也差不多。
這反而會讓中日韓在科技產業發展上無法引領時代。
就比如三星電子。
周不器跟李在容聊過這件事,李在容的下一步計劃就是加強三星電子在半導體領域的佈局,要投入重資發展半導體行業。
這就有很大的戰略分歧了。
三星的晶片再怎麼努力,能超過英特爾、高通這些美國晶片巨頭嗎?可能做到極致,最多也就是能達到美國晶片90%的水平。
這就只能屈居二線,作為一個跟隨者了。
不可能像英特爾、高通那樣引領時代,甚至達到透過技術改變世界的成就。
如果三星電子把所有的資源和人才,都用來去開發美國人不太擅長的液晶面板上……這樣一來,三星的液晶面板就不僅僅是行業領導者了,就會跟其他競爭對手拉開很大的距離,甚至可能開發出新一代的可能改變世界影像顯示的科幻級的液晶面板。
可三星不能這麼做。
他們對過去有陰影,對未來有擔心,不想承擔一些不必要的戰略風險。
如果三星不自研晶片,萬一將來美國人不賣晶片了怎麼辦?
有了這種政治上的因素羈絆,就一定會極大地扼制三星電子在商業上、科技上的技術突破。
相比之下,歐美的科技公司就沒有這樣的擔心了。
尤其是美國的科技公司。
從小灌輸的一個理念就是——改變世界。
別人已經做成的事,我為什麼要做?
市場上已經有晶片了,去買就行了,除非我能做出比現有晶片更好的晶片或者取代晶片的新產品。
所以美國的科技研發就會很純粹,主要是兩種目的:一種是夢想引導,我要做一些別人沒做過的事,我要改變世界;一種是商業引導,我要做別人做過的事,但我要比他們做得更好。
這就形成了當今世界美國引領全球科技產業的現狀。
最有創新力的科技公司和最能賺錢的科技公司,都在美國,也只能在美國,只有他們才可以不受其他因素的掣肘安安心心地做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