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就是一次商業模式、商業思路上的轉變。
過去,影迷需要透過買電影票或者買影碟買DVD來觀看一部電影。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都不會有無限的預算。
這就要求他們只能去從茫茫不同的電影中挑選。
這個時候,渠道的強大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內容好不好,並不是主要因素。
有一個強大的渠道,把電影推到影迷面前,讓他們發現、讓他們看見,才能讓他們去付費購買。
要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有這樣一部電影存在,哪怕這電影的內容再好,也會隱入塵埃、無人問津。
好萊塢巨頭都是靠著這種傳統電影模式下的渠道為王的優勢,控制了許許多多的獨立電影公司和獨立電影人。
像奈飛這種會員的訂閱制,就是完全不一樣的思路了。
每月交10美元的會員費,就可以無限制的觀看平臺上的所有電影了。這就不再有預算上的困難,真的是想看什麼就看什麼。
對影迷來說,就不需要挑來挑去了;對電影來說,就有了在影迷面前更多的展現機會。
而且,平臺還會有推薦演算法,可以智慧的從塵埃中找到影迷喜歡的電影。
很多在傳統渠道里籍籍無名的電影,就可以在這種模式下走進無數影迷的視野之中,只要電影的內容好,就可以擁有更多的展現機會。
過去的那種模式,會形成渠道的主導權力。
就像哈維·韋恩斯坦這種,因為掌握了渠道,所以能到處在各種各樣不同的電影節裡尋歡狩獵,就是因為他佔據了主導地位。
不去討好他,哪怕電影拍得再好也拿不到渠道資源,也無法呈現給影迷。
會員訂閱的模式就不一樣了。
傳統的受制於觀眾的“有限預算制約”而形成的渠道優勢消失了。觀眾不再受預算有限的制約,渠道的優勢就會蕩然無存。
新模式之下,是由觀眾的“有限預算制約”變為了“有限時間制約”。
這會是一個更公平的體系。
有的人是大富豪,就不會有預算制約;有的人窮,看電影都要反覆斟酌、挑挑揀揀。
這就很不公平。
可是把制約條件從“預算”換成“時間”,就不一樣了。
不管是誰,所有人都一樣,一天就只有24小時。
所以,從渠道為王到內容為王的底層邏輯就出現了。
前者是“預算”,後者是“時間”。
在會員訂閱制的模式下,影迷可以不受限制的看無數部電影,可是要受到時間上的制約……這就要求一部電影想要真正的獲得青睞,就一定得是好電影,得讓影迷心甘情願的付出時間才行。
一部爛片,就算推薦給了影迷,他可能看3分鐘就放棄了,就不看了。
這跟買電影票或者買DVD可不一樣。
這種真金白銀的花錢,即便不好看也要咬牙看下去,不看就浪費了,就只能被動的付出時間。其實就是一次上當受騙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