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把機器跑起來,樣品測試。
對照組是市面上的幾款主流伺服器,有五款國產的,有五款外國的。外國貨的售價普遍都在4000美元左右,國產品牌的售價基本上也都在1萬5到2萬元之間。
而紫微雲自研的這款伺服器成本只有5000元。
測試過後,發現這些款型的伺服器,效能其實都差不多,處於同一檔位之間,在行業裡處於中端偏低的伺服器。
最尷尬的是,機器跑分之後來了個排名,同檔位裡紫微雲的這款伺服器排名第三,中興的伺服器倒數第二。
史總的臉色就有點光怪陸離了。
早知道就不跑這一趟了。
為了自家公司的臉面,史總只好說了一點公司機密,咳了咳嗓子說道:“中興的這款伺服器,市場價是1萬8,大批次的訂單最低可以降到1萬4。可如果只算物料成本,成本其實沒那麼高,7000塊錢左右。”
周不器就趕緊幫他說話,“對,這種產品的利潤率通常極高。”
史總對伺服器領域比較瞭解,就給出了一個很全面的解釋,“其實國產的伺服器,基礎成本都差不多,主要的競爭就是看誰家的技術好、質量高。之所以物料成本會跟你們有差異,因為中興的產品是品牌機,你們這屬於組裝機。”
周不器恍然大悟,“就跟組裝電腦和品牌電腦一樣!如果是自己組裝,花同樣的錢可以組裝出效能更好的電腦。品牌電腦因為有品牌屬性,就要照顧到更好的外觀設計,很多成本都浪費在了不必要的配件上。”
史總道:“差不都是這個意思,而且還有一點,就是中興的伺服器要全球化的銷售,難免會有庫存的積壓,以及更大投入的售後服務。這些都需要算在產品的成本里。我們的這款產品,把所有費用都算上,成本大約是1萬1,市場的最低價是1萬4。”
紫微雲自研的這款伺服器,因為是自給自用,就沒有那麼多麻煩事了。
需要多少,就生產多少。
完全沒有庫存這一說。
而且是模組化的設計,後期的維護會更便捷、更省錢。
中興的這種品牌機,就沒法模組化設計了。
不僅如此,中興的伺服器要賣出去,還要養著一個龐大的銷售團隊,還會有售前諮詢和售後服務,尤其在跟競爭公司去搶訂單的時候,還要支出一筆公關費用。
林林總總,所有的開銷最終都要放在產品身上。
紫微雲自研的伺服器,就完全沒有這些因素的困擾了,省下來的這些各個環節的開銷,其實就是壓低了伺服器的成本。
中興的伺服器,物料成本是7000元,總成本是1.1萬元,大批次的採購價是1.4萬。
紫微雲的伺服器,物料成本5000元,最終得把伺服器搬進雲資料中心裡安裝上,總成本可能也就是5500元。
相當於一臺伺服器就節省了1萬塊!
而伺服器在雲端計算行業裡是快消品,生命週期普遍也就是57年,時間到了,就報廢了。要不停地迭代,扔掉舊的換上新的。紫微雲的計劃是10年之內在全球建立起500萬臺伺服器的超級雲端計算平臺。
等到10年之後,算上不斷淘汰和不斷生產部署上去的,紫微云為此可能已經總共生產超過1000萬臺伺服器了。
1臺節省1萬塊,1000萬臺就是節省了1000億元!
這就是自研的意義。
為什麼同樣是產品暢銷全球,華為的利潤率高得嚇人,聯想的利潤率低得嚇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華為的產品有著更多的自研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