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里克看了一眼周大老闆,發現他並沒有反對,就笑著說:“所以我們接下來不需要再透過兼併購獲得權力了,只需要獲得資本,去開拓更多的收益增長點。尋找更多的利潤,創造更高的股價就行了。”
周不器明白了他的意思,頷首道:“嗯,所以接下來對那些處於創業中的遊戲工作室的收購,我們可以更關注股權收益,卻可以把投票權讓給創業團隊。”
馬特里克非常高興,“對,就是這個意思!”
周不器道:“我覺得行!”
馬特里克難掩興奮,“你同意了?”
周不器道:“把公司的投票權讓給創業團隊,可以讓創業團隊沒有後顧之憂,不用擔心以後存在著卸磨殺驢的風險。同時,也能保證公司的獨立性,沒有了併入到暢遊裡創意趨同化的隱患。”
其實這一點,根本不用馬特里克說。
作為一名從國內走出來的網際網路企業家,他真是太懂這裡面的道理了。
企鵝的成功案例,就在那擺著呢!
有名師在前,誰會看不到?
早期的時候,企鵝對電商業務念念不忘,先後好幾次都成立了自家的電商部,想要在電商領域有所突破。
可搞來搞去,基本上連個水花都沒搞起來。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趨同化了。
把QQ跟電商趨同起來,一看就不靠譜。
後來,企鵝公司就發現了問題所在,改變了戰略思路,不再自己搞了,開始去扶持他人,去投資了。
而且在投資的時候,是隻要財務收益,放棄相應的權力。
比如京東,比如拼多多。
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是背靠著企鵝的強大財力和渠道資源的優勢。而在企鵝投資這類電商公司的過程裡,企鵝公司主動地放棄了投票權,把相應的權力都讓給創業團隊了。
這既可以讓交易順利地推進,又保證了創業團隊對公司的控制。
然後就各方都受益了。
這套模式就越來越紅火,成了企鵝獨霸國內網際網路產業的核心手段。相比之下,阿里的手段就粗暴了一些,看上了什麼公司,都是100%地買過來,既要資本權力,也要資本收益。
最後就是拿到了權力,卻失去了收益。
很多被阿里收購的優秀公司,合併之後都失去了活力,變得越來越差了,甚至很多都關門大吉了。
企業家往往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足夠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