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里克笑道:“遊戲是創意產業,為了防止創意的趨同性,就應該保持很多有著競爭關係的遊戲工作室的獨立性。這不僅是從長遠的角度來考量,也會更符合我們當下的發展情況。”
周不器笑著說:“收購起來更容易了吧?”
馬特里克坦言道:“沒錯。”
像《部落衝突》這種遊戲,雖然還沒有釋出正式款,但測試版已經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尤其是口碑極好。
這就意味著遊戲推出正式版後,有很大的機率獲得成功。
暢遊預計要斥資1000萬美元收購這款遊戲背後的工作室Supercell。
可一旦這款遊戲成功了,那未來的收益就不是1000萬美元了,可能是1億美元,可能是10億美元。說不定火爆全球了,成為了最受歡迎的手遊之一,價值可能會達到100億美元。
不過,這裡有一個隱藏因素,那就是風險。
成功了是這樣。
萬一沒成功,那創業團隊連1000萬美元都拿不到了,到時候還會把前期投入都虧得血本無歸,那就真的是一無所有了。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無所畏懼。
可有人來送鞋了,誰還願意光著腳丫子到處跑?一旦穿鞋了,也就開始對風險擔心起來。
這就是大公司去收購創業公司的優勢了。
大公司可以很輕鬆地扛住遊戲失敗的風險,失敗了無非就是虧了1000萬美元的投資。創業公司就不行了,他們連前期投入的幾十萬美元的虧損都有點承受不住。
所以對很多創業公司來說,被大公司兼併購,也算是創業公司三條成功之路中的一條。
可這裡還有一層隱患。
對創業團隊來說,這家公司是他們辛辛苦苦創辦出來的,就像他們的孩子一樣。就算把公司賣掉了,他們也希望把孩子養在自己手裡。
這就存在分歧了。
在企業的兼併購行業裡,收購往往是最容易的。
難的是兼併購之後的重組。
重組過程裡,最難闖的一關就是“人”。
就比如Supercell的創業團隊,他們在Supercell裡,已經習慣了自己做主自己做決策,一旦併入到暢遊之後,就要聽暢遊的指揮了。
這就會經常性地出現理念上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