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內比美國可好太多了。
美國這邊的電影院都不願意把類似的資訊分享給票務平臺。
要是讓影迷自己去選了……靠!那不是就意味著電影票賣不出去了?大家都選中間的那些最合適看電影的位置了?那些邊緣的位置不就賣不出去了?
本來排10場能夠滿足的需求,電影院需要排30場了。
運營成本就大大增加了。
保羅笑著說:“不過現在好了,院線行業裡出現了新鮮血液,萬達集團並沒有傳統的美式的院線理念,他們的姿態更加地開放,他們幾乎向我們開放了所有我們需要的資訊。”
作為紫微星環球的CEO,傑森·基拉爾就很知情了,笑著指了指周不器,“萬達能完成對AMC院線的收購,他是首席顧問,幫了不少忙。”
保羅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這其實就有點誇張了。
沒有周不器,前世的萬達也是這麼幹的。萬達把國內院線的一些理念帶進了AMC院線,全面的開放的接入了網際網路票務平臺。
鯰魚效應就出來了。
尤其AMC院線是北美第二大院線,這條鯰魚的個頭極大,很快就帶動了整個電影行業全面地向網際網路開放了。
美國跟國內還是不太一樣。
網際網路在國內擁有著難以想象的力量,電影院又都是民營的,在市場經濟之下根本就無力跟網際網路對抗。要是賣個火車票、飛機票,那是國營的壟斷機構,網際網路不好使,消費者沒法自己選座位;可面對民營的電影院,想改造起來實在太容易了。
美國這邊就不行了,院線方才不慣著網際網路呢。
電影院行業都出現上百年了,網際網路才幾年啊?憑啥要聽網際網路的?憑啥要被更先進的模式取代?
萬達收購了AMC院線,帶進了國內的網際網路和電影院的合作模式,大大地推進了美國院線市場向更先進的文明靠攏。
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他們的傳統。
保羅接著說:“很多電影院都不願意接入網際網路平臺,運營成本是很大的因素。很多電影院裡的售票員都工作幾十年了,年紀也大了,對於線上線下對接的機器未必會使用。如果招聘新的售票員,又是一筆額外的開銷。”
周不器點了點頭,“想要破除傳統,就一定會傷害到一些傳統的利益群體,的確不容易。”
保羅笑道:“有了AMC院線開頭,接下來總會越來越好。整個5月份,我們的線上電影票銷量比去年多了整整1倍,主要就是《復仇者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