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明道:“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成本,新聞的成本太高了,如果想做新聞整合商,恐怕很難產生盈利。如果是舊聞,價格就會低很多,整合起來也會更容易。”
周不器忍不住哈哈大笑。
果然是一語中的。
新聞有時效性,可這份時效性對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意義不大。
就比如《華爾街日報》發了一篇關於特斯拉建新廠的訊息,這當然是新聞,誰第一時間知道了訊息,就可以趕緊去買特斯拉的股票。
可對普通不炒股的人來說,晚兩個月知道了這個新聞,又有什麼區別?
如果雅虎要做內容整合,這裡就有著巨大的成本差了。
新聞的價格那都太高了。
買不起。
那就可以買舊聞。
對快節奏的精英們來說,當然是看新聞,要迅速地掌握到社會動態;可是對慢節奏的普通的大眾來說,除了一些特別帶有時效性的內容,大多數的新聞和舊聞,其實沒什麼太大的區別。
這個思路要是說給雅虎的CEO斯科特·湯普森,估計他又得目瞪口呆了。
新聞不新了,那還叫新聞嗎?
那還有價值嗎?
放在周不器、張一明、郭鵬飛、梁儒波這一個國內的團隊裡,那就是再正常不過的成本核算上的考量了。
賀陽雖然不做產品,可在紫微星當了這麼多年高管,也是耳濡目染久了,緩緩地說:“美國跟國內還不太一樣,國內的大型媒體公司和新聞平臺都是國企,這些人的水平都不怎麼樣,挖掘不出新聞的真實價值。今日頭條或者別的那些網站上,到處都是他們的新聞,都是免費的。美國就不太一樣了,這些公司都有自負盈虧,都要尋找盈利模式,他們就會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新聞的價值。”
張一明笑著說:“對,既有版權,又很貴。雅虎如果想轉型為新聞平臺、內容平臺,那麼就一定要尋找到低價獲取優質內容的方式。”
頓了一下,他接著說:“美國有很多整合類的內容平臺,我當初做今日頭條,其實也是來自美國同行的靈感。不過,他們做得太差了。不僅僅是美國大型傳媒公司和新聞平臺都有自己的訂閱式軟體,整合類軟體在版權問題上很難和每一家公司都達成一致。也因為他們的產品模式不夠新穎,到了今天還是那種‘人找資訊’的模式。”
周不器點了點頭,“科技的進步,就在於讓人類越來越懶。這是第一驅動力。手機App的開發,尤其要針對這一驅動力,使用越簡單,越是傻瓜式,就越會受歡迎。基於AI的推薦演算法,讓資訊去找人,就是滿足人類越來越懶的大邏輯。”
這當然不全對。
懶是人性。
可總有些人想要突破人性,不願意懶散地活一輩子,每天會早起跑步,會勤快地讓自己忙碌起來,生命在於運動。
可對大多數人來說,懶才是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