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不器只想到了收費,沒想到庫裡安直接把運營線也搞清楚了。
這才是產品大佬。
比谷歌那幫人強多了。
Knol應該是目前市場中最高階、最好的一款知識平臺了。不過,因為知識太高階,所以使用者數量就會比較少。
而谷歌設計的Knol又是免費版,只能賺點頁面廣告費……這點蚊子腿一般的收入,對那些專業文章的作者來說完全不值一提。
這就很麻煩了。
沒有稿費,全靠作者的熱情去為Knol寫優秀的文章?
當然會有一批卓越的知識分子,不為名不為利,願意免費地把自己的學識分享給全社會,為民智的發展做一些貢獻,可這畢竟是少數。
絕大多數還是跟名利有關。
要麼有錢,在Knol發文章,可以賺到一筆不菲的收入;要麼有名,Knol的流量很高、使用者規模很大,在這裡發文章,可以讓作者成為公眾很認可的有社會名氣的知識分子。
這兩點,谷歌的Knol都做不到。
這就在產品的設計環節出了嚴重問題,失敗就是必然。
此前周不器跟陸器交流的時候也提起過,在賺錢和賺名裡,還是賺錢更容易一點。推出Knol的付費模式,讓使用者開通會員才能閱讀到更多優秀的文章……就像學習要買書一樣,在網際網路時代裡轉為線上的知識付費。
可是想賺錢更多,就要有更多的付費使用者才行。
這種高階產品很小眾,小眾就意味著流量少、曝光度不夠。一旦曝光度不夠了,就會讓很多有著知識渴求的高階使用者根本就沒聽說過這款產品。
這是最遺憾的。
他們明明是這款產品的既有使用者,可他們從來就沒聽說過,產品和使用者就失之交臂了。
這是運營層面要解決的問題。
很顯然,谷歌在這方面做得也不好,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糟糕。
庫裡安隨隨便便一個思路,就把這件事給解決了。
周不器覺得很靠譜,“對,就應該這樣,Quora其實也比較小眾,撐不起太大的流量。把雅虎、推特、Facebook、谷歌新聞、MSN資訊、美國線上這些大平臺都拉進來,有更大的流量加持,這就有影響力了。這個運營思路是對的。”
陸器道:“運營思路對了,不過產品難度也上去了,想要獲得這麼多大平臺的支援,就得讓Knol在知識內容領域有更高的品牌。”
周不器深以為然,“對,要建立品牌!這幾年,是知識、資訊、內容的平臺階段,像雅虎、推特、Faceblr、Pinterest、奈飛、Spotify這些平臺都出來了。一旦各行業的平臺建立起來了,再想打破就難了。接下來就必然進入到了以內容為核心競爭力的時代。”
這是大方向的判斷。
陸器也拿捏不準,現實的複雜性遠不是簡單邏輯可以推理出來的。很多陰謀論之所以不靠譜,就是因為太符合邏輯了。
不過,大老闆都這麼說了,那就沒什麼可說的,去相信並且堅定地執行就行了。
這在“紫微星系”的這個商業版圖裡,都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
除非周大老闆也拿捏不準、模稜兩可,別人才有集思廣益、出謀劃策的機會,他要是有決斷了,只需要無條件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