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l就是一款典型的逼格太高、想法太多的產品。
拉里·佩奇出任CEO之後,已經陸陸續續關停了十幾款產品了,其實都是很優秀很有創造力的產品。
可就是發展不起來。
孔乙己不脫掉長衫,就很難融入到普通群眾之中。
在印度人桑達爾·皮查伊出任谷歌的大老闆之前,谷歌就一直還是在行業裡飄著的,高高在上,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周不器對此也跟陸器等人展開過討論。
得出的想法比較一致。
谷歌現在的產品線,是服務於技術線,而不是運營線。說白了,就是谷歌過於重視技術研發了,把技術人才看得過重了。
這種企業文化,可以讓谷歌對技術天才有著凌駕於所有IT同行的超級競爭力。只要谷歌給出了技術線offer,別的公司就別想搶人了。
這是谷歌的優勢。
可是在此消彼長之間,就註定讓產品線的話語權太低,運營人才都不願意往這邊來。
像Knol、Jaiku這種產品,隨便幾個大學生都能做出來,哪需要什麼頂尖技術?
做這種產品,核心是運營。
技術好不好,作用微乎其微,主要是看誰的運營團隊強大。可谷歌把產品脫穎而出的希望都放在了產品設計和技術創新上,方向完全走錯了。
包括谷歌+也是。
上次拉里·佩奇還跟周不器顯擺呢,說是他們正在利用人工智慧研究一款“人臉識別”的演算法,只要透過了隱私審查,就可以應用在谷歌+上了。
周不器就驚呆了。
谷歌+就是一款社交產品啊,搞這麼花裡胡哨幹什麼?技術是很強大,有個屁用啊?只能是副作用。
好好運營,把產品定位和市場營銷做好,以谷歌這麼強勢的流量優勢,還怕做不起來一款社交產品?
每天就好高騖遠想那些有的沒的,簡直是暴殄天物。
類似的情況,百度也差不多,一度控制了國內的網際網路流量,把國內所有的網際網路天才都招去了,結果做什麼都不成。
相比之下,企鵝公司就優秀太多了,沒有百度那麼多行業天才,但勝在穩健,不搞那些花裡胡哨的事,就老老實實地把“模仿”這一件事做好。然後,借用自家的流量優勢去推產品,就一路平推了。
全世界有流量優勢的公司太多了,真正能把流量玩得爐火純青的也就是企鵝……以及周不器治下的紫微星了。
紫微星在技術天才的爭奪上,比不過谷歌,那就好好的爭一爭運營領域的能人了,反而是因禍得福。
&n兩款產品能夠風靡全球,技術人才的功勞幾乎為零,產品人才的功勞佔40%,運營人才的功勞是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