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分析,當下的形勢果然對紫微星很有利。從基本的條件來判斷,相比於Q信,微信有著太多的優勢條件了。
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產品的定位不同。
微信是紫微星最核心、最重要的產品,直接由郭鵬飛擔任產品經理,由張一明來協調配合,要不惜一切代價把這款產品做起來。
Q信就不行了,現在只是企鵝內部的一款邊緣產品,連本部的QQ那關都過不去。
其實這也正常。
企鵝去年的淨利潤大概有100億,其中手機QQ貢獻了大約20億,這筆錢都是從移動公司那裡分成過來的。
對這家上市公司來說,要嚴重地依賴跟移動公司的配合。
信也好,包括米聊,這類的產品其實取代的是運營商的彩信、簡訊業務,更會對移動的飛信造成致命影響。
紫微星可以不在乎,反正也從移動身上賺不了什麼錢,過去這一年一共才分了8.3億元,其中一半還是來自移動閱讀業務。
而且,紫微星也不是上市公司。
企鵝就不行了,為了穩定股價,就要小心翼翼。
內部打壓Q信的可不僅僅是來自QQ的團隊,還來自其他思路保守、謹慎、老成持重的高管們,很擔心Q信的業務會導致跟移動鬧掰。
再有一點,就是花錢。
現在才2011年初,不比五六年以後國內O2O行業空前火爆,尤其是產業端,要不停地燒錢、瘋狂地砸錢,從美團、餓了嗎、到滴滴、小黃車、移動支付、直播、流媒體……都是瘋狂的燒錢,隨隨便便就是幾十億、幾百億地砸進去。
眼下的網際網路公司們還比較窮。
企鵝的淨利潤也就100億元,百度大約60億元,阿里也就是50億元左右……而且,現在國內的網際網路“崇洋”的風氣還比較嚴重。
就是國內的網際網路人腰桿都是彎著的,覺得要向矽谷學習,不管理不理解,先抄襲過來再說。矽谷最反對的就是燒錢補貼那一套地推打法,所以國內的網際網路行業現在也是這種風氣,要反對無腦燒錢,要玩輕資產。
過幾年就不同了。
80後、90後的新一代創業者們紛紛湧現出來,這些人都足夠的自信、強大,而且銳意進取,就不怎麼在意矽谷巨頭的打法了,不盲目地去追求了。
也就是從移動網際網路開始,國內的網際網路企業在商業創新層面開始跟矽谷巨頭走出了分叉口,開始有了更多的自我商業創新。
甚至到後來就不是國內學矽谷了,是矽谷盯著國內巨頭在學習。
周不器手下的這一批核心團隊,都是80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