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飛的事情,交給甄妤師姐去處理。
她帶著身邊的三個助理,兩個保鏢,乘著她的專機離開了,這一趟可能要在矽谷、西雅圖、波士頓、紐約等幾個大城市飛很多次。
周不器的關注點還是紫微星環球。
新公司的股權結構已經確定了,不過組織結構的革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環球影業、夢工廠動畫、漫威影業這些子公司都有自己的拍片計劃,要按部就班地進行, 不能因為股權上的變更而影響了基礎業務。
這些公司的管理團隊都保持不變。
相比之下,米高梅就不一樣了。
必須要大換血。
上一任的ceo是今年2月份才上任的,董事會請他過來,就是為了運作米高梅的交易。現在交易結束,他就拿著1200萬美元的佣金離開了。
周不器給米高梅找來的新的管理團隊,來自小公司頂峰娛樂,大名鼎鼎的《暮光之城》就是這家公司的作品。
《暮光之城》的名氣很大, 賺錢能力很強。
但是頂峰娛樂名氣很小,賺錢能力很弱。
收購這家公司的總成本才2.7億美元, 其中1.6億美元的現金,1.1億美元是承擔的債務。究其原因,就是好萊塢獨立影業的悲劇。
小公司缺錢啊,無法獨立承擔一部電影的製片費用。就算能承擔,也不敢啊,萬一把錢都砸進去,雞蛋都放進一個籃子裡了,電影卻虧了,那不慘了?
所以小公司的電影不會獨立投資,會想辦法從外面拉來很多融資,來一起分擔。這就導致頂峰娛樂雖然握有《暮光之城》的製作權, 可權益比例很低,都分給融資機構了。
比如婕妤傳媒的拼盤投資業務,在《暮光之城》2、3、4部投資佔比高達43%。這還是續集呢,頂峰娛樂能拿到一半的收益了。《暮光之城》的第一部, 頂峰娛樂的投資額才340萬美元,分享到的權益是20%。
好在這部影片的地域性很明顯,主要的受眾群就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這幾個英語系國家,發行起來很容易。
頂峰娛樂的董事長、ceo是鮑勃·弗裡德曼,是好萊塢的資深高管,曾是華納發行公司的總裁,又擔任過派拉蒙的coo,履歷很顯赫。
“《暮光之城》是頂峰娛樂自己發行的?”周不器對此就比較驚訝,頂峰娛樂就是個小公司啊,連發行部門都沒有。
鮑勃·弗裡德曼笑著說:“靠我過去的人脈。”
“能具體說說嗎?”
“六大巨頭有的是全球化的大規模的發行能力。北美大約有3200家影院,如果是《變形金剛》這種大片,就要發行到每一家影院才行。同時要發行到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這是大公司的發行能力。《暮光之城》沒有,我只是根據過去這些年積攢下來的人脈,聯絡了一些美國的院線和電影院,小範圍地上映。剛開始上映的時候,《暮光之城》只有500多家影院,再後來就是市場機制在發揮作用了。”
周不器點了點頭,“500家影院,上映後發現票房很亮眼, 其他的電影院也想進來賺錢, 就會主動找你們要複製?”
“對, 因為在很早的時候我就能預感,《暮光之城》一定可以大賣。如果找大公司合作,會嚴重損害這個系列的利益,還不如慢慢來,依靠口碑發酵。”
“是啊。”
周不器這就很理解了。
像頂峰娛樂這種小公司,如果找環球影業來發行《暮光之城》,代價會非常大。
環球影業不僅會索要《暮光之城》全系列的發行權,還會連製作權也一併要過去很大一部分。以後頂峰娛樂想要再製作《暮光之城》的電影,那就沒有話語權了,就得是環球影業說得算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007》系列。
這本來是一家英國電影公司的專案,可因為經費不夠,在美國也沒有發行渠道,當年就找到了八大製片廠之一的聯藝影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