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傑明很樂觀的說:“資料證明,我們當初的商業模型設計是正確的,流媒體的確比dvd租賃更受歡迎。同等情況下, 使用者更喜歡流媒體的形式。”
周不器深深地看他一眼, “內容才核心。”
本傑明有些尷尬, 試探著說:“周先生,我聽說您要組織一個財團,在好萊塢組建一個新的大型娛樂巨頭?”
“還早著呢。”周不器擺了擺手,他知道對方啥意思,這不需要多談,“流媒體的資料怎麼樣?使用者對內容的偏好度,有統計嗎?”
“有,你等下。”
本傑明打了一個電話,然後叫來了一個負責內容的助手,拿過來了一份材料。
這就是網際網路的好處了。
資料能夠快速地反饋出來,並整理成分析模型。
其實好萊塢拍電影,在立項的時候也要積極地參照各種各樣的市場資料,根據觀眾的喜好度和時下的審美口味來調整劇情。
不過,好萊塢的資料取材都太傳統了,太花錢了。比如米高梅,每年花在市場調研、諮詢、顧問中的費用超過1500萬美元,這簡直太荒唐了。
有錢也不是這麼玩的!
傳統的市場調查,是一個既複雜又專業的工作,尤其是派遣一線員工的實地調查。這種一線員工效率低、工資高,調查結果還不準確,讓人很惱火。可是網際網路就不一樣了,使用者在奈飛平臺上觀看了哪些電影,後臺直接就能給出最準確、最客觀的結果。
整理、組合、統計,齊活!
一分錢都不用花!
本傑明把一份很複雜的資料分析材料遞了過來,還很慎重地說:“周先生,奈飛的使用者群體主要是2040歲的群體,這份分析模型也主要是圍繞著這個觀影群體。”
周不器就是網際網路的資深人士,不用提醒他也不會受分析模型的影響而產生取樣群體的認知偏差。
低頭看模型。
靠!
什麼亂七八糟的,這麼複雜,還有各種統計學公式,也看不懂啊!
還好後面有總述結論。
“呼。”
周不器這才鬆了口氣。
奈飛使用者偏好度排行榜的型別裡,第一大標籤是動作,第二大標籤是驚悚。然後是懸疑、愛情、犯罪、政治陰謀等等。
周不器馬上就想到了帶動起全世界網劇潮流的奈飛大作《紙牌屋》。
驚悚、懸疑、犯罪、政治、陰謀……果然啊,《紙牌屋》就是奈飛專門為自家使用者量身打造的由網際網路資料催生出來的網劇。
相比較之下,拍動作片太花錢,拍愛情片風險太大,這一類的犯罪懸疑外加政治陰謀的型別片,感覺在全世界都備受歡迎。
不過,這種型別片在電影院裡不是主流。
院線電影最賺錢的一個型別是閤家歡,即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去看的電影,劇情太過複雜、沉重,或者犯罪、驚悚有關的題材都不適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