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森·基拉爾是個人物,可他不是u的老闆,他和他的創業團隊要聽命於董事會,即影視行業的傳統勢力。
這就很容易產生矛盾。
協調不了,就容易發生分歧。
前世,就出現了這樣的一幕。
在奈飛逐漸起勢做大,威脅感越來越強的時候, 傑森·基拉爾就想帶著u進行戰略轉型和業務上調整,u要給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優質內容,去幹掉奈飛!
u背後有全世界最強大的內容供應商支援,還幹不過區區一個奈飛?
然後,就傻眼了。
董事會不支援!
奈飛都起勢了,好萊塢的傳統勢力還是不把奈飛看在眼裡,認為隨手就可以滅掉奈飛, 不需要把優質內容放上網際網路。
傳統模式穩穩當當地賺了幾十年了,為什麼要變?
然後,傑森·基拉爾就辭職了,他的個人魅力極強,他一辭職,他的華人高管團隊也都跟著一起離開了。
不過,u的董事會並沒有對高管團隊的集體離職太過在意。
他們始終都不認為一個小小的奈飛能成氣候。
奈飛有威脅?
開玩笑!
翻手之間就能拿下!
然後,果然就出招了!
索尼和迪士尼的一些優質內容的線上版權很多年前被授權給了一家有線電視臺starz,而starz又把這部分版權授權給了奈飛。
奈飛就相當於間接地拿到了索尼影業和迪士尼的一些只在有線電視臺播放的優質內容,這是奈飛早期崛起的關鍵。
好萊塢的做法收回對電視臺starz的授權!
然後,奈飛就拉胯了。
短時間內股價直接從40美元跌到了7美元,市場一片哀嚎,眼看著奈飛就要不行了。這個時候,奈飛及時地調整戰略, 開始自己製作內容, 《紙牌屋》應運而生!
奈飛在瀕死的壓力和層層逼迫之下,終於走上了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股價開始一路高歌猛奏!
好萊塢就集體傻眼了,到了這時候才幡然醒悟, 才後知後覺地知道了傑森·基拉爾當初的說法都是正確的。
可一切都晚了。
奈飛崛起,好萊塢日漸低迷,除了迪士尼,誰都扛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