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前兩點相比,第三點的問題就更為突出了,也是紫微星最有必要參與進來加以解決的重要問題。
“論資排輩的現象太嚴重了。”梁靜嘆了口氣,很是感慨,“地位高的年紀大的,他們每天在計劃如何花費錢,他們拿到經費很容易,很大一部分精力不是做科研,而是想辦法把錢花出去。年輕人則不同,他們在不停地申請經費,卻總是拿不到。他們很大一部分精力不是在做科研,而是不停地在尋找經費。”
周不器點了點頭,“一邊是花不完,一邊是沒得花。”
梁靜道:“科研經費的審批,主要就是看申請人身上的榮譽,以及社會關係和人脈背景,專案本身反而不重要了。這是最關鍵的一點,紫微星必須要加以改進。”
周不器道:“沒錯,這也是我堅持要有資金審批權的原因,就是為了規避體制內的學術氣氛。做科研,尤其是高階科研,是有年齡歧視的。”
梁靜抽了抽嘴角,“年齡歧視……”
周不器瞥她一眼,“你也別不服氣,我知道你是倪院士的學生,可倪院士的年紀,他那點技術水平還能跟上今天的時代潮流?”
梁靜輕輕搖頭,“沒有不服氣,倪老師是知道的,當初我們做方舟晶片,他擔任的是主管市場的副總裁,已經離開研發崗了。”
周不器笑笑,比較滿意,“對,研發不是老頭子的事。哪怕是愛因斯坦、普朗克、楊振寧這樣的世紀物理學家,也是在年輕時候創造出了最偉大的成就。年紀大了就不行了。這是人類不能抗拒的衰退。”
梁靜若有所悟,“我們在專案審批的時候,要著重傾向年輕教授?”
周不器沉聲道:“這是一定的!越是高階專案,越是要全神貫注地投入進去。年紀大了,精力衰退。尤其出名之後,還要面對媒體、學校等各方面的人際關係,投入到科技研發上的精力很有限。相比之下,社會關係簡單的年輕人才更有韌勁,更投入、更專注。”
還有一層深意,他沒有明說。
在一個人功成名就的時候,不去錦上添花地吹捧,而是去警醒地批評他;在一個人跌入谷底的時候,不是去落井下石地貶低,而是伸手幫他一把。
這是周不器一貫的“不一樣”哲學。
別人向左,他就向右。
很多光環籠罩的科學家可以很容易地拿到經費,從國家和學校那裡拿到大筆的錢做研究。這個時候,紫微星再衝上去送錢,人家根本不在乎。
背靠著國家,誰還在乎一家企業的經費?說不定還嫌棄資本家的經費有銅臭味兒呢。
投資回報率太低。
把經費發給年輕學者和教授就不一樣了。
他們沒有名望、沒有資歷,千難萬難都申請不到經費,胸懷大志卻沒有機會,從國家和學校那裡拿不到錢……這個時候,紫微星來雪中送炭了。
這個時候,年輕科學家必然會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