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頂的上部被金刀峽一分為二,中間有一座石橋跨越金刀峽連線兩地。
在左邊一塊的角落,立著一個木柱,上書梵淨山紅雲金頂,還有2336幾個數字,指的是這裡的海拔高度。
登上金頂之後和這塊木牌合影似乎成為大多數來到梵淨山的人選擇。
當然,陳晚安到是沒有和山頂海拔石碑或者數字木牌合影的習慣。
於大多數人能發現的美麗而言,陳晚安更善於去開發深度的美麗。
當然這裡的美麗是毋庸置疑的。
據說因為此處晨間常有紅雲瑞氣環繞四周,因而稱作紅雲金頂。
金頂的兩邊各建有一座廟,一處供奉釋迦佛,另一處供奉彌勒佛。
廟後各有一巨石,一名曬經臺,一名說法臺。
據說金頂上的釋迦殿和彌勒殿始建於明朝。
陳晚安站在金頂遠望,前方白雲無際如海浪翻湧,腳下的山脊時隱時現。
有人形容說,濃密處如堆積的新絮,稀疏時像薄洗的輕紗。
這是梵淨山的又一大奇觀——雲海波濤。
此景古人有詩云:“轉眼風雲相會處,憑空移步作神仙。”
雲海波濤陳晚安倒是有幸得見,心中剩下只有無盡感嘆,此行不虛矣。
陳晚安走到金頂的另一端,先前遊覽過的老金頂、蘑菇石、萬卷書等等景觀全都展現在眼前。
陳晚安掏出相機,調好了鏡頭,這一組畫面的長鏡頭是一定要全都拍攝出來的,也算是留下這美好江山的壯麗長卷。
在金頂之上流連了一會,陳晚安沿著另一側的石階下了山。
回首望去,這座垂直落差不足百米的石頭,如同有著神奇的魔力一般。
山腳下人影憧憧,登山的遊客依然絡繹不絕。
回到承恩寺前的廣場,陳晚安找到了剛才和自己一起登山,但是選擇在這裡休息的人們,那些人基本上也都休息夠了。
有的人選擇沿著剛才陳晚安的路線繼續上山,而有的人則是拍照之後選擇返回。
登山一事的樂趣也在於此。
無論是什麼樣的山,一起出發在山腳的人有很多。
但是永遠無法得知最終每個人會走到哪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