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春節後應該有一波正常的返工潮,大家過完春節出來找工作。
今年的這個節奏被疫情狠狠的打斷了。
但是經濟規律是不會因為疫情產生絲毫變化的,消費的人多了,工作的人少了,人們兜裡的錢就少了,願意出來工作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之前有救助站做緩衝,但那是對置換人員。
仍然占人口大多數未感染人員也是需要工作的。
他們很多人原來就有工作,有些崗位因為疫情消失了,不過在很多城市,新的崗位又冒出來了。
比如救助站,以及圍繞各個救助站形成的新的商圈地帶。
林曉他們做的這個站雖然規模小,但依然還是有工作崗位需求的。
未來這裡至少常駐的三四個本地人,要有一兩輛車,能隨時出動兩三個,站裡留一兩個。以便隨時接應置換到周圍省份的隊員。
不過這些招聘工作對人員的要求都是很高的。
而且在意識置換時代,人心難測……招人這件事,說實話大家都有點心裡沒底。
生怕人招過來他們到時候管不住。
各種救助站裡鬧的各種事情,現在每天都能看到,都算不上是新聞了。
林曉看了資料,給了意見,又去幫著檢查了賬目,還要檢查這個月隊員們的日常支出報銷……
一個人兼了HR,財務,還要隨時待命,準備出外勤。
到了下午4點多,林曉終於覺得腦細胞有點不夠用,站起身來準備活動活動。
周雲陽這時候回來了,帶回來了一大群人。
前後數了一下,一共是27人。
整個屋子裡頓時被擠的滿滿當當。
不過這些人都還行,大概是周雲陽在來的路上跟他們宣傳過站裡的紀律,大家進來之後只是給手機充電,簡單的給自己打地鋪準備休息。
倒沒有人提各種各樣的要求。
人是周雲陽帶回來的,他自然還要負責登記這些人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