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經過了數十年,小世界中的植物開始逐步恢復生長,地表的菌絲只剩下淺淺的幾層。
真菌沒有一次性的吸收掉小世界裡的全部有機體,因為它自身無法光合作用,一次性把所有的陸地全部覆蓋住的話它就再無法增長。
蟲族在真菌蔓延下苟且殘存,而小世界裡面活得最滋潤的也就剩下一直苟到現在的哺乳動物老鼠和兩棲類青蛙了,這兩種生物至今都還少量生存在最早的那塊隕石上沒被蟲族剿滅。
似乎菌絲還無法控制這兩種複雜的生物,它們體內在小世界進化的強大免疫系統讓入侵的菌絲都能阻擋。
而作為叢集化生物的蟲族竟然被單一的個體逼迫苟且殘存是安寧沒有想到的。
儘管這個生物是一隻直徑兩百公里,蔓延整個地表地下幾萬平方千米,能控制十多億單位的超級生命。
在他的設想中蟲族以這種進化速度早晚有一天會把小世界吃空然後尋找更大的地方繼續掠奪增長,然後再資源匱乏,面積狹小的世界裡因為資源不足生態崩潰而消亡。
但沒想到蟲族在可持續發展這方面非常精通,然後硬生生被催生出的真菌生命給重創了。
苟且殘存了幾十年,小世界裡的智慧生物已經死亡過半,在蜂群開始流亡天外後,各族也開始準備延續種族做著準備。
即使它們現在的資源獲取越加艱難,但真菌為了讓生態有修生養息的時間沒有再大規模覆蓋,這也給了蟲族喘息的剎那。
族群的生存和發展是一代代刻在基因裡的第一法則,智慧生物間方興未艾的文化和享受都撼動不了這一鐵律。
在無法產出下一代的情況下,無數代蟲後的記憶都無法傳承下去那文化就少了意義。
於是,無數或大或小的生物飛船衝出隕石引力,衝出大氣層,去往寒冷和熾熱的真空。
這些小的幾十米,大的上百米生物飛船在之後的十多年裡大多都死亡了。
真空中無法散熱,也沒有大氣層的保溫。
在那顆太陽靠近生物飛船時飛船甲殼外部溫度一面可以達到數百上千度,一面依舊是零下一百多度。
太陽遠離時,生物飛船內的體液直接凝固,但裡面的幼蟲也就死了。
真空中漂浮著大量巨型的生物屍體。
倖存下來的生物飛船大多有完善的血液迴圈,能夠把體表的溫度平衡到全身,內部溫度太高時還能把部分高溫液體拋入太空散熱。
從這點來說,生物飛船的散熱系統已經比人類空間站和衛星的多層隔熱加散熱窗方便多了。
但這樣消耗很大,並不能堅持幾年,然後它們開始追趕太陽。
小世界的太陽環繞大氣層一圈也不到兩千公里路程,每小時一百公里大多數飛船儘管幾天到數月的持續向後噴射物質加速的情況下很容易達到。
只要在合適的位置讓太陽的溫度和太陽照射不到的地方平衡就行,經過體內液體流通達到內部氣溫平衡,還可以在內養殖生態光合作用吸收掉多餘的二氧化碳。
……
地球太平洋公海上,一座巨大的淺藍色浮島在海浪中微微起伏。
浮島大概三百多平米,由幾塊仿船體水密艙的空心鋼鐵拼接而成,就像一塊漂浮在水面的鐵餅。
這就是發射臺了,雖然有些搖晃但不要緊,可以用導彈驅逐艦垂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