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晉擊天下> 第365章 天不生殿下,萬古如長夜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65章 天不生殿下,萬古如長夜 (3 / 3)

司馬珂神色一愣,頓時明白了過來。

此時的鹽,主要以井鹽和礦鹽為主,其次就是煮鹽法,產量極低,故此言極其珍貴,雖然他和眾士族之家並不缺鹽,但是百姓們幾乎一年到頭,吃到鹽的機會,比吃肉還少。

若是食物裡沒有鹽,這個菜還有什麼味道?

………………

青州,渤海郡。

在海岸邊,一群人民正在忙碌著,挖掘鹽田。

整個海岸邊,密密麻麻的都是人,忙得熱火朝天。

海邊的一處高地上,繡著“大將軍司馬珂”的纛旗正在迎風飄揚,大旗之下,司馬珂接過王輝等親兵遞過來的水,咕嘟咕嘟的喝了幾口,又率著眾親兵,繼續檢查鹽田的挖掘工程。

正如王曦所說,食無鹽,再好的菜餚也沒有了味道。

所以解決百姓們的吃鹽問題,被司馬珂列位了首要的工作之一。食鹽是重要的物資,自然不能像炭筆和紅薯粉一般,由民間營業,否則必將被士族所把控,成為其搜刮財富的工具。故此司馬珂便讓謝尚出動了軍隊,由軍方控制鹽場。

食鹽主要分佈在海水、鹽湖、鹽井和鹽礦中。食鹽是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礦物質,故此後世多從海水之中提煉出食鹽。

由於食鹽在溫度改變時溶解度變化較小,海水經日光照射後,蒸發了大部分的水。隨著溶劑的量的不斷減少,溶解在水中的食鹽總量也在不斷減少,導致食鹽從溶液中析出。

海鹽,最原始的製取方法是“煎”“煮”法,用盤為煎,用鍋為煮,史稱“煮海為鹽”。用煎煮法制取海鹽不但產量低,而且質量差。

一直到宋朝的時候,才出現了曬鹽法,鹽的產量大量增加,普通百姓才有機會經常吃到鹽。

據明代學者宋應星撰著的《天工開物.作鹹第五》記載:“海豐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曬成者,凝結之時,掃食不加人力。與解鹽同。但成鹽時日,與不借南風則大異。”

司馬珂令謝尚出動一萬多士卒和三萬多

原理就是用太陽曬,讓鹽田裡的海水蒸發,食鹽的濃度逐漸提高,最後鹽便從海水中結晶出來。鹽田法首先要在寬平的海灘上修築鹽池,在漲潮時把海水放進來,即“納潮”。然後讓海水經多級鹽池進行太陽照曬,使海水蒸發、食鹽濃縮,這個過程叫“制滷”。

在制滷的流程中,鐵、鈣、硫等雜質會最先從鹽池中析出。當海水蒸發掉90%時,滷水鹽度達到26%,即達到“鹽點”,便把滷水匯入結晶池使其結晶。當85%的鹽析出後,再從中提取鎂鹽和鉀鹽等其他礦物質。海水曬鹽得到的食鹽是粗鹽,含有較多的雜質(如氯化鈣、氯化鎂等)。透過粗食鹽的提純,得到的鹽是精鹽。

司馬珂雖然並未接觸過曬鹽的方法,但是原理還是懂的,故此與一干幕僚們,仔細討論了半個多月,集眾人的智慧,終於商討出了曬鹽的辦法。

整個渤海的岸邊,已經挖掘出了上萬畝的鹽田,預計一畝鹽田一年的產量可達一噸。一旦第一批食鹽產出後,他將繼續在海邊拓展鹽田。他的計劃便是建立百萬畝鹽田,讓食鹽像後世一般,成為最普通的物資,進入尋常百姓家之中。

謝尚默默的策馬跟在司馬珂的身後嗎,看著司馬珂不辭辛勞的在上萬畝鹽田之中穿梭,不禁暗暗發出一聲感嘆。

“故太傅郗公說得沒錯,天不生殿下,萬古如長夜!”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