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樂遊苑出來,司馬珂策馬奔出北籬門,往鐘山方向而去。
飛羽休整了一個月,馬蹄已長好,許久未遛馬,這西極馬顯得十分興奮,載著司馬珂沿著鐘山山腳一路疾奔,一直奔了十餘里路,司馬珂才勒馬緩緩而行。
天空突然又飄起了一點毛毛細雨,司馬珂沐浴在這一千多年前的微風細雨之中,朝山腳旁邊的土地中望去。山腳下,因為沒有水源,大多都是荒地,偶爾有幾個百姓,在挖著地,播種雹突。
雹突的正式名稱叫蘆菔,晉郭璞注為“紫華,大根,俗呼雹突”,其實也就是蘿蔔,主要在北方種植,南方種的並不多。
除了雹突,在秋天的地裡,似乎也沒其他什麼東西可種的。
司馬珂想起會稽郡的災民,雖然受了賑災之糧,但是卻眼睜睜的看著地裡空著,不能栽種糧食,不覺甚為可惜。
正思慮著,一抬頭,便看到了他第一次入建康城的山口,司馬珂腦海裡突然靈光一閃,便策馬奔上了山路。
那日他光溜溜的掉落下來,隨身所攜帶的高產水稻、玉米、土豆和紅薯種子,有沒有可能其中某一樣幸運的撒落在某地,然後生根發芽?
想到這裡,他不禁興奮了起來,但凡找到任何一種高產種苗,必將給這個世界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也將是萬民之福。
兩晉時代的百姓,實在是太苦了……
既經受兵災,經受胡虜的劫掠殺戮,還要面對接踵而至的天災,人命如草芥,生存極其艱難。
晉惠帝元康七年,米斛萬錢,雍、秦大旱,百姓餓死無數。
永嘉三年大旱,“江、漢、河、洛皆可涉”。
永嘉四年,五月蝗災,自幽、並、司、冀至秦、雍,草木,牛馬毛鬣皆被吃盡。
晉愍帝建興二年,谷一斤值銀半斤,襄國大飢,又肉一斤值銀兩斤。
晉愍帝建興四年,“京師飢甚,米鬥金二兩,人相食,死者太半”。
東晉咸和七年(332年,太原至鉅鹿千餘里慘遭雹災,行人被砸死者以萬計,樹木摧折,禾稼蕩然,饑民無數。
晉成帝鹹康元年,即歷史上的今年,會稽大旱,人相食,幸虧司馬珂橫空出世,強逼百官募捐,才得以緩解這場災難,否則不知會死多少人。
後面還有還出現三吳大飢,富人懷玉而餓食的情況,可見普通百姓有多苦。
司馬珂策馬一路緩行,雙眼在兩旁路邊緩緩的掃視著,一直走到了當初墜落的那塊綠草如茵的空地,不過四五里的路程,司馬珂足足走了一個時辰。
然而,令他失望的是,他的視力有鷹眼仿生基因加持,方圓一里內的一草一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將空地四周找了個遍,卻沒有發現任何一株高產作物的秧苗。
抬頭看看天色,由於是陰天,而且已經入秋了,天黑的早,暮色逐漸降臨,司馬珂只得策馬奔出山道,往回城的方向馳去。
此時,那些栽種雹突的百姓已然回家,只留下一片片播種好的空地。
司馬珂緩緩的掃視了那一片播種好的空地,發現百姓們並沒挖溝做畦,這樣不能集中地表肥土層,產量自然會低。
他心中正思量著如何提高那蘿蔔的產量,眼睛突然不經意的掃視到一叢綠油油的秧苗,突然心中一跳,立即將視線全部集中在那叢秧苗之上。
雖然隔了半里多地,他卻將那叢秧苗看得清清楚楚,手中下意識的勒住馬腳,再仔細看個清楚,眼中不禁露出狂喜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