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買回來的是二手車?
不存在的好吧,每年換新拿回來的都是新車,至少表面上看都是新車,如果有什麼故障或者瑕疵,沒二話,重新再給您換臺新車,直到您滿意為止!
嗯,就是這麼地任性。
其實熟悉方傑套路的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他慣用的一種商業模式。
即別人賣的是汽車,靠賣車或者說靠賣造車技術賺錢,而他賣的是服務,靠服務掙錢,車只是一種介質。
沸騰汽車之所以限量銷售,最早是因為資金週轉的需要,要給一個緩衝的時間,如今幾年過去了,這方面已經不是問題,現在他主要是在等待技術成熟的新能源汽車上線。
一旦純電力的新能源汽車技術成熟了,沸騰汽車就會開始瘋狂暴兵,到時候全國成千百上千萬的車主,就會在沸騰汽車4s店做保養維修,就會在51mai上面購買汽車裝飾和坐墊,就會在沸騰能源設立的充電站或是換電站充電,就會在沸騰科技購買行車記錄儀,就會……
總之,他賣的不是車,而是賣與車有關的所有增值服務,如果不是造車成本太高,必須收回一定的成本,他恨不得把車免費給車主們開。
這其中的商業邏輯說起來很簡單,還是流量經濟的那一套,稍加點撥,就能讓人恍然大悟,但問題是當下沒人意識到這一點,貌似前世好像也沒人這麼幹過。
當然,前世沒人這麼幹肯定不是因為想不到,而是條件不具備,如果那些車企們有方傑這樣的諸多戰略佈局和沸騰集團這樣的規模,能讓旗下諸多產業一起形成產業聯動,想必也會這麼幹。
這種思路,不光是造車行業,各行各業都是如此。
比如前世其他以車企為背景的出行平臺,想要幹掉市場佔有率已經超過80%的某出行平臺,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搞免費模式,即免去司機端的20%抽成,只靠與司機、車輛有關的增值服務賺錢。
相信一旦這麼做,某出行平臺一夜之間就會失去所有的網約車司機,而沒了司機,平臺啥也不是,除非他們也開啟免費模式。
但一家輕資產沒有實業基礎,只靠剝削司機拿抽成的中介平臺,靠增值服務根本就不賺錢,因為他們依然是二道販子,相關增值產品和服務是別的公司提供的,只有人家願意讓利,平臺才有利潤空間,即便有利潤空間,空間也很小,根本不足以支撐平臺的日常運營成本。
所以免費模式下,純中介性質的出行平臺只會死的更快,最終依然逃不過退市倒閉的下場。
事實上,方傑重生前已經有公司開始這麼幹了,比如華為就已經宣佈要進軍網約車聚合平臺。
以華為的格局,當然不可能只是盯著網約車的那點抽成,一旦自家無人駕駛技術成熟,人家根本就不需要司機好吧,直接用技術實現以免抽成模式,便可迅速佔領網約車市場,然後靠其他增值服務賺錢。
前世的事情他方傑管不著,但今世,免費模式肯定是要搞起來的,相關商業計劃早在沸騰出行成立之前,他就已經制定好了。
當下沸騰出行在國內出行市場的佔有率還不到40%,剩下60%多市場份額,被國內各大車企自己搞的出行平臺給佔據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主要是沸騰出行的擴張,完全受制於沸騰汽車的產量。
沸騰汽車一年才100萬的產量,其中80萬給沸騰出行,5年多下來也就放出了不到500萬輛網約車,而2010年全國網約車數量已經突破了2000萬。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模式不同。
沸騰出行是合同制,司機每天必須在規定的時間裡上線8小時,而其他出行公司和前世一樣,打著“共享經濟”的旗號搞純合作制,網約車司機什麼時候出車都可以,時間更加自由,所以旗下注冊的司機更多,其中大部分都是私家車主。
當然,這也造成了出行行業裡亂象叢生,私家車主的服務態度一言難盡就不多說了,關鍵是什麼時候出車全憑心意,使得平臺運力無法保證,有些司機跑網約車的目的還很不單純,各種么蛾子事件層出不窮。
因此對乘客們來說,首選出行平臺當然是沸騰出行,尤其是高峰期的時候,沸騰出行平臺更容易叫到車,夜間乘車也更加安全。
唯一的問題就是沸騰出行的運營車輛有限,目前只在全國一二線城市運營,其他城市的出行市場全都白白送給了其他出行平臺。
方傑也不是沒有考慮過擴大沸騰汽車的產能,然後迅速壟斷全國出行市場,但權衡利弊之後,還是決定暫時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