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禧嬪是朝鮮史上最具爭議的女性,甚至沒有之一:其美貌絕倫,聰明機敏,獨寵於後宮,贏盡君王之心;她廣植黨羽,排斥異己,被稱為朝鮮史上第一“妖婦”;在森嚴的階級制度下,她是李氏朝鮮歷史上唯一從宮女做到王妃的女人,幾度波折榮辱。
但最終,她在宮鬥中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被鍾愛她的朝鮮王賜毒酒而死,而曾被她趕下臺的仁顯王后,再次復位,成為了朝鮮王朝歷史上唯一被廢又被複位的王妃,也是相當傳奇。
所以換個視角解讀張禧嬪,並不影響仁顯王后的戲份,兩個傳奇王妃搞宮鬥,都是幾經起落,很有看點。
這麼做也不會增加宋載正的創作難度,畢竟都是《仁顯王后的男人》裡一個歷史時期的人物,只是時間背景往前推了十幾年,在其基礎上稍加修改就是另一部劇,可謂是事半功倍。
而方傑之所以給對方提供創作思路,除了扶持對方之外,也是為了暗度陳倉。
比如劇中官方和貴族們,使用的文字全都是漢字。
比如朝鮮肅宗時期的黨爭非常嚴重,政局變化尤速,先是南人和西人之爭,後來西人裡又分老論派和少論派,兩個王妃之間的鬥爭其實也是黨爭的延續。
老論派堅持朱子理學,佔著“忠孝”大義,愚忠大明,叫囂著要幫助天朝這邊反清復明;少論派則比較現實,對朱子理學稍有反省,應該學術自由,並認為胳膊擰不過大腿,應該認清現實,給天朝那邊的大清朝當小弟。
甚至年號上,兩邊也有爭論,老論派堅持繼續使用明朝年號,而少論派認為應該使用清朝年號,這方面老論派佔據上風,清朝建立兩百多年後,朝鮮王朝才不得不取消了明朝年號作為本國年號的歷史。
且不論這些黨爭孰是孰非,政治立場如何,反正他們所秉持的理論都是天朝儒學,都是堅持要抱天朝的大腿,無非是在到底要繼續忠孝明朝,還是識時務聽命清朝的問題上分歧很大。
這樣的分歧在當時來看,就是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但是放到現代,透過電視劇展現出來,就只剩下好處。
這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科普教育,是在告訴韓國觀眾們,你們以前無論是文字、學術、年號還是政治理念上,都是追隨天朝的小跟班,這點不容置疑。
如果一部劇不夠完成這也的科普教育,那就上兩部劇,如果兩部不夠,就上三部,總之所有電視劇都這麼展現後,假的也成真的了,何況這本來就是真的。
除了這些之外,既然兩部劇的核心都是狗血愛情劇或是宮鬥劇,那麼反過來,是不是證明了肅宗是個十分任性的昏君渣男?
否則如何解釋,你不惜打破階級身份,冒天下之大不韙,違例把張玉貞抬上了王妃的位置上?
又如何你解釋明明寵愛張禧嬪,後來又賜毒酒弄死了自己的這位寵妃?
如果說此舉是被朋黨朝臣逼迫的,那麼你一個無法掌控王權的國王,是不是個昏君?
事實上,肅宗在歷史上還真不是個昏君,反倒愛民如子做了不少政績,而且在位時很好地用帝王之術平衡了黨爭,收回了不少王權。
但如果《仁顯王后的男人》和《張玉貞,為愛而生》兩部魔改愛情劇一拍,一個只愛美人不愛江山且又很渣的昏君形象就塑造起來了,這會不會讓一些民族自尊心較強的觀眾對他們的大王很失望?
前世這兩部劇就造成了類似的效果,其實不止這兩部劇了,其他古裝劇但凡涉及朝堂的,要麼把王上描述的很昏聵,要麼就把下面的臣子們塑造成了奸臣亂黨,算是棒子們自己弄出來的烏龍。
當然,也有相對較為正面的君臣形象。
比如朝鮮王朝太宗李芳遠。
其實李芳遠是殺了哥哥和弟弟們,逼迫父親下臺,自己篡位上臺的,非常巧合的是,其具體過程很像天朝這邊唐太宗李世民上位的過程,並且同一時期,明朝那邊永樂大帝朱棣也是篡位上臺的。
但就像天朝民眾不會對唐太宗、永樂大帝詬病,反而挺尊崇的一樣,韓國民眾也幾乎不會對功大於過的李芳遠吐槽。
而說起太宗李芳遠,便不得不提到驪興閔氏的另一個王后:元敬王后。
元敬王后就是李芳遠的原配夫人,是其賢內助,在李芳遠登上朝鮮王寶座的過程中,元敬王后和她背後的驪興閔氏可是幫了大忙的,可謂是居功至偉。
甚至可以說,沒有元敬王后,就沒有太宗李芳遠。
方傑之所以知道這麼多朝鮮半島古代歷史,就是前世看了太多的韓劇古裝劇,加上記憶力過人,因此不學自通,漸漸理清楚了那邊大致的歷史脈絡和主要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