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其引進來,學習、借鑑、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再結合本國的傳統文化,將其不斷融合,形成具有本民族自身特色的文化產品,最後反向輸出國外,才是抵禦韓流的治本之法。
這個和國內企業發展是一樣的道理,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理念,消化掉之後,結合本國國情,立足本國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再把產品賣到國外去,比如網際網路、高鐵都是典型。
難道說借鑑了花旗國的網際網路技術,咱們就是哈美了?
好吧,確實有一段時間國內有些哈美,但也就那麼10年時間而已,放在華夏滾滾歷史長河中只是很短的一瞬,君不見後來咱們出師了,甚至一通亂拳把老師父給打了,誰還哈美?
如果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或理念,就是哈誰,豈不是扯淡?
所以與其靠限韓的方式抵禦韓流,還不如主動學習吸收韓流裡一些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理念,經歷過短期陣痛後,用這些先進手段對華夏傳統文化進行強化、改良和包裝,一旦走出國門,必將勢不可擋!
方傑絲毫不懷疑國人有這樣的智慧和能力,君不見國外任何事物一旦被國內山寨吸收並創造出自己的東西,最終反倒比國外做的更好且更具創新力?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前世國際版抖音。
華夏文明的特點,向來就是海納百川、厚德載物,歷史上無數的外族、外教、外來文化不都被咱們融合成為自家的了麼,當代區區一家之淺薄文化,又如何能與我泱泱中華之悠久文明相抗衡?
所以方傑根本就不擔心什麼所謂的“韓流入侵”,說這種話的公知們,就是杞人憂天、危言聳聽,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現,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不過普通老百姓們可沒方傑的這種見識,聽輿論媒體們這麼一鼓吹,節奏就被帶起來了,就覺得必須阻止韓流入侵才能保住華國文化的根基。
這種意識形態這些年愈演愈烈,如今突然爆了個張娜拉事件,氣急敗壞之下,輿論熱點便開始向韓流猛烈集火,進而又牽扯到了其他的事情。
比如韓國申遺端午祭之爭議。
其實韓國端午祭與華國端午節完全是兩碼事。
一個是地方性節日,一個是全國性節日,一個是祭祀神靈,一個是傳統民俗,除了日期相同,其他幾乎沒有什麼相同之處。
難道別的國家有一個內容不同,名字也不盡相同的節日,與國內的某個節日看上去相似,就說人家是剽竊?
這就很不講理。
這事兒無非是一些不明真相和不學無術的媒體、鍵盤俠們擺的一個烏龍,還有的就是一些人為了吸引流量故意拱火、顛倒黑白。
但要說華國這邊完全理虧,其實也不至於,因為韓國那邊有著不少“前科”和“黑料”,又不是隻幹了這一件事,所以國內這邊不得不疑神疑鬼,懷疑韓國別有用心。
比如韓國一直在“去中國化”,比如把漢城改為首爾,又比如韓文去漢字運動。
除此之外,韓劇裡透過一些情節故事和人物塑造,往往會醜化華國,或是剽竊華國文化據為己有,其中有些做的十分隱秘不易察覺。
比如韓國古裝劇裡,朝鮮國王自稱“朕”,其實應該自稱為“孤”,臣子們稱呼國王“陛下”,其實應該是“殿下”,更別說“萬歲萬歲萬萬歲”了,應該是“千歲”才對。
這還是比較明顯噁心人的地方。
藏得比較深的套路之一,是韓國古裝服飾。
像《大長今》裡女主宮女的那種彩色服飾,歷史上是不可能的,朝鮮是白衣民族,普通民眾只有資格穿白色的粗布麻衣,宮女也是如此,彩色服飾只有王公貴族才有資格穿。
顏色也就罷了,樣式則完全不對。
歷史上無論是高麗王超時期還是朝鮮王超時期,服飾都是向天朝看齊的,王族更是不斷接受天朝皇帝的賜服,並以此為榮,以此為正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