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謂,願意等的話,先等1年,等沸騰汽車的生產線正式量產啟動,然後再等3年來提車……
反正沸騰汽車的銷售人員現在對客戶們都是這麼個話術,嚇退了不少後來訂車的人。
見過賣車的,就是沒見過這麼積極把客戶往外推的。
也見過買車要等的,比如賣的很好的德系車,一般都是要等十天半個月,但是真沒見過要等3年的,這都已經不是飢渴營銷了,而是自尋死路啊……
自尋死路不至於,因為造車只是第一步,還有其他很多事情要做,這都需要時間。
比如網約車平臺應用程式得開發出來吧?
而這個又涉及到了智慧手機的推廣,否則大家怎麼叫車?
指望華為手機那是不可能的,因為賣的太貴了,1年多以來,華為手機國內一共也才賣了2000多萬部出去,看似很多,但市場佔有率不到10%,而且使用者分散在神州大地各處,還無法形成網約車市場生態。
不過好在華為的鴻蒙系統和沸騰科技的不少硬體是開源的,國內手機生產廠家拿著鴻蒙系統搞起了山寨中端機,把記憶體搞小一點,觸屏質量差一點,攝像頭的畫素弄低一點,各種配件次一點,總體效能弱一點,外殼材料換成塑膠的,賣個30005000,還是可以的。
因此華為手機只是佔領了高階市場,國內智慧手機總體銷量和市場佔有率還是很不錯的,達到了5000多萬部,2006年的銷量基本上已經與塞班手機的銷售量持平了。
接下來距離車輛量產還有一年時間的緩衝,智慧手機的市場佔有率將取得決定性優勢。
當然,這也與國家經濟迅猛發展、國民收入提高有很大關係,買車的人都多了,何況是買手機。
所以網約車使用者生態問題其實並不大,尤其一二線城市,有錢人多,基本上經濟收入稍微不錯的人都是人手一部智慧手機。
至於塞班手機,在國內其實已經淪為了低端老爺機,拿著塞班手機的人,也基本上不會捨得叫網約車,不是網約車的主要使用者群,可以不用太過在意。
不過,智慧手機問題雖然解決了,可還有衛星定位和導航問題。
衛星定位好一點,國家航天事業搞的還是很不錯的,目前定位精度雖然無法與後世相比,但搞網約車的話,問題也不大,能滿足基本所需。
導航的話,儘管沸騰投資入股了高德導航,但是目前高德導航的資料庫還不夠完整精細,錯誤比較多,更新也慢。
尤其對司機們來說,高德導航目前還不是很好用,經常會逆向導航到單行道上,事後被交警部門罰得一愣一愣的,被導航坑得欲哭無淚。
不過道路資料快速收集更新方面,除了加大對高德導航的投資之外,方傑還有其他的辦法,暫且不提也罷。
只說解決了以上這些問題後,其實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要解決:手機支付功能。
誠然,大家面對面現金支付或掃描二維碼支付也不是不可以。
但目前二維碼還不成熟,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前世2014年就曾被緊急叫停過一段時間,今世方傑暫時沒有將其推廣開來,更重要的是,網約車的特點決定了面對面支付會產生很多問題。
因為網約車是網路約車,乘客在家預約車輛,是一種約定行為,它應該是有信用成本的,如果中途取消了這種約定,或者未按時到達上車點,甚至下車不付錢,本質上屬於失信行為。
前世網約車公司一味的追求市場佔有率和使用者基數,對這種失信行為並沒有進行約束,或者說非常寬鬆,使得大家失信的成本極低。
另一方面,平臺對網約車司機又過於嚴格和過於壓榨,這就造成網約車司機心態失衡甚至炸裂,進而在之後的服務中無法保持良好的服務態度,非常容易產生司乘糾紛,甚至作出一些極端的事情出來。
方傑認為這不是司乘雙方的責任,而是平臺的責任,一開始就沒有制定好合理的規則。
所以今世既然要搞網約車,他可不會慣著司機或乘客任何一方,乘客叫車約定服務時,首先就得把錢給交了,超過時限中途取消,或者未按時到達上車點上車,按一定標準扣費補償給司機,剩下的錢再退回給乘客,不夠扣的,補齊車費之前永久取消打車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