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生存日記》只是一種發洩的方式,也是一種宣傳套路,不是說“我不想再玩一次了”,看到這則日記的玩家就真的聽話不去玩了,反倒會產生更加強烈的好奇心和代入感,非入坑不可。
而玩的人越多,遊戲的影響力就會越大,即便以後大家不敢玩了,但其在玩家們心目中的地位,肯定是無可取代的。
就像多年後,有國人玩家留言道:“聽說《我的戰爭》又更新了新的劇情版本,好長時間沒玩這款遊戲了,非常想再進去玩一玩,但又怕玩了之後,好長時間不敢再玩……”
連國人玩家們都深受刺激,更別說老外玩家了。
要知道國內因為大家都不富裕,國家在搞經濟建設,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所以意識形態上,國人當下更傾向於現實主義、功利主義、物質主義和精緻利己主義。
其次是國人年輕一代都沒有經歷過戰爭,對戰爭並沒有直觀的感受,在這方面的看法和認識上其實都很淺薄。
所以在遊戲裡反映出來的情況就是,大多數國人玩家並沒有太深的感觸,反而有些樂在其中,在論壇裡發帖的只是少數人,只是因為國人玩家多,所以就顯得很熱鬧,其實大多數人保持了沉默,這叫人狠話不多。
國外則完全是另一個極端。
老外們因為已經富裕起來了,物質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所以就十分注重精神層面的追求,比如整天叫囂著自由、人權、平等、正義、和平、道德、憐憫、環保……等等口號。
不論他們骨子裡到底是什麼樣的,背後幹了多少壞事,至少表面上,民眾們的普遍意識形態就是如此,是他們的政治正確性。
比如《辛德勒的名單》這部電影,為什麼能成為全球電影排名前十、歷史題材電影排名第一的電影,為什麼能成為是一部偉大的電影?
除了其影片本身的質量之外,就因為它是反戰題材的電影,並且涉及到血、淚、生、死、愛等主題思想,讓人看過之後心情沉重,不禁反思,給了西方影評人不得不將其奉為神作的依據。
而《我的戰爭》,顯然就是同一題材的遊戲,不光遊戲本身質量無可挑剔,具有極強的代入感,其天生就具備西方的政治正確屬性,對國外普通民眾們來說,簡直就是一針見血,戳中了他們最為敏感的神經。
如果說國人玩這款遊戲,最多就是暗自紅一下眼眶,那麼老外受了這種刺激,就是直接情緒崩潰,失聲痛哭。
國人說不想再玩這遊戲,可能只是說說而已,多少有些矯情的性質,而老外玩家玩過這款遊戲,說不玩了,那就是真的不玩了,因為確實給他們帶來了強烈的不適和痛徹心扉的領悟。
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遊戲進行百般誇讚,也不妨礙他們把遊戲推薦給身邊的人玩。
這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樣的好遊戲,當然要不吝推薦,順帶看看別人也痛苦的樣子,自己也就心理平衡了。
在誇讚這款遊戲的時候,有老外玩家說這已經不能稱之為遊戲了,而是一件藝術作品,而有的老外玩家甚至在討論區裡放言,認為這款遊戲和它的製作者,完全有資格拿到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於是,華國沸騰遊戲公司,這次終於成功進入了老外玩家們的視野,在他們心中留下了一個較為深刻的印象:這是一家能把遊戲做成藝術品的公司,一家反戰的高大上公司,而且無論是《我的世界》還是《我的戰爭》,都是好遊戲,值得以後繼續關注!
老外們把《我的戰爭》看作是一件藝術品,甚至覺得可以拿諾貝爾和平獎,這本來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
但遊戲釋出還不到一個月,口碑爆棚之前,就已經被保守派專家們罵成了翔,要求對其抵制封殺,理由是:這款遊戲設定的主角,為了活下去而剝奪他人的生存權利,是在鼓勵玩家不折手段,傳播宣揚了反人類的價值觀!
這款遊戲的開發商沸騰遊戲,也被正式搬到了臺前,成為眾矢之的被罵成了是社會毒瘤,包括方傑在內,也被罵成了品行不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