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黃河,從蘇頌等人回朝後,就準備提上議事日程了。
半月的休整,沒能讓蘇頌等人的面色恢復到從前,精神頭倒是將養好了。趙曦便召集了內閣議事。
“官家,非老臣等人要推辭。黃河治理,非一時之事務,僅僅是完成前期勘查,不過是整個治理水患的十一。正值朝廷換屆前期······”
“老臣以為,朝廷議事,官家應將換屆後備選的內閣臣工,一併召集商談此事······官家,老臣,乃至這屆部分內閣,來年致仕的意願,還望官家恩准。”
“官家,國朝之變,有太多前所未見之事務,臣等年邁,確實深感吃力。朝堂也確實需要年富力強之臣工承擔了······”
議事剛開始,蘇頌只是簡單的做了陳述,富弼就這樣說了。
富弼陳述的確實是一個事實,內閣的事務確實相當的繁雜,也確實是出現了諸多前所未見的事務。
富弼、文彥博、張方平、韓絳、陳昇之等人都是近八十的人了,幾何時趙曦都見到過他們在挑燈之時,仍然於勤政殿伏案勞作。
並不是他們能力差,而是國朝的新事物太多了,讓他們有些應接不暇。
稍微年輕些的王安石、司馬光、王珪,還有後來入閣的呂公著,也就王安石和呂公著還能做事。
司馬光早早就脫離了政務,而王珪治政之能,在現在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趙曦忽略了,總是忘記他們的年紀······
即便就是趙曦,久處宮內,都能明顯感覺到國朝進入了一個快速的、向上的、良性的、變化多端的發展期。
這不僅僅是蘇頌、沈括他們勘查回來的奏報造成的印象,而是整個朝堂,整個市井,整個國朝都讓他有了這種感覺······這才是中興的真正表現。
市易寺需要許可的科目越來越多了,雖然不能說是物質大豐富,但產業多樣化應初現端倪。原本新品必出工坊城的慣例已經有所變化了,各地州府呈報的審批專案,越來越繁雜了,即便聰慧如呂惠卿,都有點力不從心了。
確實難為這些老臣了。都是賢能,趙曦也不能這樣無限的使用下去······
“富相,是朕疏忽了!治理黃河水患,不在一朝一夕,倒是朕著急了。”
“這樣吧,子容與存中,繼續做前期的工作,需要的人、財、物儘管向朝廷提,滿足一切要求,先把架子搭起來。”
“正如富相所說,正值朝廷大換屆,今年後半段,非緊急事務,朝廷就不再商議重大事項了。”
或許自己也該捋捋思路了。如今的國朝發展,都有點倒逼朝廷的趨勢了。
社會的治理,會隨著發展的程度,讓治理者分工越來越細······這個道理趙曦是清楚的。只是沒想到會來的如此快。
從每日的奏章內容,趙曦也感覺到內閣大臣被案牘所累的情形。而他自己,需要定奪的事務也越來越多了,很多新生的事務,內閣、太子都有點無所適從了。
確實如富弼所言,國朝或許真該停一停、穩一穩,不再專注於大事,而是應該條理一下、規整一下。
朝堂平靜了,最起碼在表面上趨於一種平靜狀態,一切都按部就班的進行著。
趙曦出宮了,輕車從簡,就三五個隨從。不管是老護衛營還是近衛,都已經是軍中大將,做不了他的親身護衛了,也是趙曦沒這個意思,若是漏點口風,近身伺候官家的榮耀絕對是所有武將的榮耀。
趙曦之所以出宮,是因為自己知道的大宋,只是奏章上的大宋,想親身體會一直被臣工標榜日新月異的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