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臣忙道:
“今日多虧了廷尉前來,否則我等淺陋之人,怕是要在這件事上爭論不休了,還不知何年何月此事才能有個結果呢。”
蒙毅看著周青臣,這才撫著鬍鬚笑道:
“周僕射言重了。此事全賴陛下之明,陛下非常關注此事,畢竟事關我秦律。法,決天下之不公也。今日陛下決定了此事,日後毅自然也當依據此事而作為判案之依據。”
“陛下有詔,封我為司寇,建大理寺,專司天下大小刑獄案件。蒙毅今日前來,也是奉命前來太學選拔有識之士,日後入大理寺,助我審理修定律法,審理案件。”
張蒼聽了,自然驚訝。
“陛下要建立大理寺?”
“正是。陛下重視法律,法律為天下事之綱紀,更為陛下言志。天下之事,皆透過律法來體現陛下心志,務必要求公允。”
這番話被嗓音洪亮的蒙毅說出口後,似乎變得無限悠長。
事實上,這番話後來也延續千古。
法律,為統治者的權力意志的體現。
劍,向誰揮動,怎麼揮動,自然要看執劍之人。
蒙毅看向張蒼。
“張祭酒,如今你也為上卿,一為祭酒才高,有目共睹,所以統領太學;但是我今日可要當著諸位先生的面,與祭酒共勉。”
張蒼作揖:
“司寇,吾不敢當。還請大司寇指教。”
“陛下重視天下文教,所以才設立這太學,如今這太學已經有了千人的規模,為我秦國官吏之用。陛下想要用文教之術,以溫順之法馴教天下百姓。而這儒學,又是素來主張仁義,陛下時常怪懷念上古之世。以天下民眾皆安居樂業也。”
“然而陛下之宏圖,非得以我等臣子鼎力相助方能成之。但這施加文教以教化齊民百姓,可非有立竿見影之效,也絕非三五年之事。是故張祭酒肩上責任極重矣。終蒙毅以為,張祭酒切不可辜負陛下心意。”
“這太學,為天下官學之楷模,更應當變為天下士人心目中最嚮往的地方。”
“我聽聞,昔日齊國臨淄城中有稷下學宮,吸引天下名流。時有七國,主十教九流之名士爭相前去拜訪。若張祭酒能和諸位先生,將這太學辦的為天下士人所仰慕,如此,方不負陛下之願。”
蒙毅這說話的口氣,儼然居高臨下,代皇帝言之。
張蒼也知道,法家和儒家,到底哪個重哪個輕。
別忘了,曾經法家就把儒家併入過法家,併入的時候,直接把孟子之學從中刪除,甚至變成了禁書。
如今由一個法家之士來重新綜合儒家之術,這儒家之中勢必要增加不少法家思想。
張蒼做平揖:
“謝司寇指教。”
蒙毅也深諳官場之道,做了回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