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快車總會把我們帶到不同的站點,無論你是權傾天下,富可敵國,乃至於大師巨匠,或是販夫走卒,都會經受屬於你的悲歡離合,起起落落。木分松柏楊柳,人有三六九等,煩惱卻沒有三六九等,你的心靈世界,別人看不懂。
這段時間,對趙光義來說,上早朝仍是一件糟心的事情,大腿的箭傷還未痊癒,仍需由兩名太監架著登上寶座。而且坐的時間不能太長,時間久了,半邊身子都僵住了。
這天,年逾百歲的華山道士丁少微***進宮,道長仙風道骨,精神矍鑠,身康體健。史載:丁少微常服食巨勝、靈芝,“年百餘歲,康強無疾”。老道長在華山潼谷修仙養性,聽聞皇上身體受了重創,特意獻上金丹和巨勝(芝麻)、南芝、玄芝,同時為趙光義配了幾副活血化瘀的膏藥和湯劑。
上書房,趙光義半側著身子,躺在榻上,問起華山陳摶老祖和道長苗廣義。
丁少微道:“貧道與陳摶,雖系同鄉,在華山,住得也比較近,然陳摶嗜酒放浪,與貧道修真之法頗為不同,故而少有往來。”
趙光義道:“朕經常會想到當年在陳橋的舊事,苗道長能掐會算,朕有些想他了,不知苗廣義道長,近來如何?”
丁少微道:“苗道長神龍見首不見尾,老道見他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風聚雲散,何必再生痴念,此處心安天涯即故園,皇上只需保重龍體,該放下的就放下吧,放下即解脫。”
趙光義點頭。
一直要找尋苗廣義,趙光義的心裡有另外的算盤。當年在陳橋驛,太祖趙匡胤被黃袍加身,代周立宋,陳橋驛是一個點,大宋王朝的起點。陳橋兵變的導演之一就是苗廣義,“他怎麼會算到那一天天上會出現兩個太陽?”
趙匡胤一生都在迴避一個問題,那就是陳橋兵變時自己是無辜的,是眾將強迫自己做皇帝的,自己如果不答應,恐怕會有性命之憂,迫不得已,只能勉強當這個皇帝。其實,趙匡胤再怎麼推託,也賴不掉叛國謀反的罪名。那些參加陳橋兵變的將領,全都成了大宋的開國元勳,像是被鍍過金了,自帶能量,金光耀眼,講話都有分量。這麼重要的高光時刻,趙光義自己卻無緣參加,這也是他這一生頗感遺憾的事情。
公元960年2月2日(正月初三日)陳橋兵變時,趙光義滿打滿算才二十一歲,還是個生瓜蛋仔,他跟母親杜太后在一起,職責是保護好家人,這是趙匡胤特意安排的。當年郭威想黃袍加身當皇帝的時候,他的家人可是被北漢皇帝劉承祐給殺光了,趙匡胤參與了郭威造反的全過程,他不想讓郭威的悲劇在自己身上發生,趙匡胤在率軍離開開封的時候,就策劃好了一切。
他“義社十兄弟”之一的石守信,殿前司的高階將領,也是趙匡胤的副手。作為趙匡胤事前安排好的內應,趙匡胤不在開封,石守信就是殿前司留守京城的最高指揮官。
陳橋兵變時,趙匡胤派心腹小校郭延贇馳回京城向石守信報告,石守信立即部署“將士環列待旦”,等待策應趙匡胤兵變部隊回京,同時派兵護住趙匡胤的一家老小。由於有石守信的內應,趙匡胤才得以順利進城,他的家人才能安全無恙。趙匡胤登基,石守信位列六位翊戴功臣之一,趙匡胤把他之前的歸德節度使之位封給了石守信,把他抬得絕對夠高。
沒撈著參加陳橋兵變的趙光義,自然就沒有翊戴之功,也帶不了什麼光環,這是他一直耿耿於懷的一個心病。他找道長苗廣義就是為了增加點擁立的光環,把自己列入開國元勳的行列,為自己登基做皇帝加上一塊厚重的砝碼。
太平興國三年(978)春,趙光義命翰林學士李昉與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實錄》。在談到陳橋兵變時,趙光義特地囑咐李昉:是他趙光義和苗廣義、趙普全程參與謀劃了陳橋兵變一事,授意將士們將黃袍披在剛。
剛酒醒的趙匡胤身上,眾將拜於庭下,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的。無論多麼蒼白的理由,正史怎麼寫,都是皇帝說了算。
趙光義想:既然,丁少微也找不到苗廣義,現在,最能證明自己是否參與陳橋兵變的,只剩下趙普,太祖時期,朝堂上唯一能跟自己抗衡的,也只有趙普。如果沒有趙普,整個大宋朝廷,基本上所有的官員都會成為當年晉王府的常客。如何讓趙普主動就範,乖乖地聽從自己的召喚,趙光義又開動了腦筋。
趙光義手下的四大金剛:賈琰、程羽、陳從信、程德玄,如今只剩下三個人,最懂自己的賈琰,前年(太平興國二年)就病逝了,沒了賈琰,趙光義感覺自己連個幫助出主意的人都沒了。程羽也很聰明,不過就是做事情太書呆子氣了。
◆宋揮玉斧
如果說太平興國四年(979)有什麼特點,可以說這一年犯戰事。大宋從正月裡出兵北漢,這一年就沒閒著,不是打別人就是被打。這不,河北這邊還沒消停,西南那邊又扛上了。
乾德三年(965),宋滅後蜀,大將王全斌力主繼續西進,攻取雲南的大理。太祖趙匡胤檢視了後蜀地圖,覺得如果攻打大理,很可能會重蹈唐朝時久攻不下,兵力深陷南詔的尷尬境地,決定放棄大渡河以外的地方。於是用玉斧在地圖上沿著大渡河劃了一條線,道:“此外非吾所有也”,這就是“玉斧劃界”的由來,也是天下第一長聯——大觀樓長聯中“宋揮玉斧”的出處。
大理也如太祖趙匡胤所料,並沒做任何阻礙大宋南北統一的行為,反而主動要求成為大宋的藩屬國,不過,趙匡胤沒答應。直到宋神宗時,才允許大理前往開封納貢,宋徽宗時,大理國皇帝段和譽(《天龍八部》中的段譽)統治時,正式成為大宋的藩屬國,同時使用宋朝的“政和”年號。
太平興國四年(979)九月,大宋剛打退北面大遼的進攻,取得滿城大捷;十一月,西南面又出現戰事,西南夷入侵,“寇鈔邊境”,掠奪邊境。
漢代對分佈於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區的少數民族總稱西南夷,趙光義立即擢升兵部郎中許仲宣為西川轉運使,讓他去平定邊患,解決爭端。
許仲宣,字希粲,青州(今山東濰坊青州)人。後漢乾佑年間,十八歲的許仲宣,進士及第。大宋立國,許仲宣付朝廷述職,趙匡胤見他氣概容貌雄偉,甚是歡喜,提拔他為太子中允,北海知軍。後因功升任刑部郎中,主管永興軍府事。
許仲宣並未出兵圍剿,《孫子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他親自來到大渡河邊,“諭以逆順,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以叛逆和歸順的利害相告,以威力和福運宣示,夷人全部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