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宋的天空> 第一百一十八章 王均亂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一十八章 王均亂蜀 (1 / 6)

鹹平三年(1000)大年初一正旦節,在遠離河北戰場的蜀川成都,到處洋溢著一片喜慶熱鬧的節日景象。

真宗趙恆崇信佛法,曾作《釋氏論》,說佛家的戒律與周孔荀孟,跡異道同。並派內侍到佛家的四大名山普陀、九華、五臺、峨眉,供僧禮佛,佈施道場。

內侍太監自峨眉山還京,當晚,益州兵馬鈐轄符昭壽在成都府衙大擺筵宴,為中使踐行,並安排手下為中使準備好車馬和土特產。

符昭壽,字如期,魏王符彥卿的第三子,太宗趙光義的小舅子。

符家世代為官,符昭壽的爺爺符存審,前晉、後唐名將,曾被賜為李,稱李存審。在後唐時,符存審做到宣武軍節度使、蕃漢馬步軍都總管、檢校太師、中書,成為掌握實權的天下兵馬大元帥,後來被追封為尚書令、秦王。

符昭壽的父親符彥卿更是歷仕五朝而不倒,做到魏王、節度使。符彥卿有三個女兒,老大老二,先後嫁給了周世宗柴榮,最小的一個嫁給了宋太宗趙光義。

生在這樣的顯赫的家庭,又是家中老巴子,兩朝國舅爺,符昭壽可謂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從小就錦衣玉食,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什麼都不缺,還是最好的。

一株稻穗當中,必有那麼一顆長得極差的癟穀子。一群駿馬之中,必有一匹劣馬。

從來富貴多淑女,自古紈絝少偉男。同為將門之後,權貴之子,符昭壽照著他的二哥符昭願差遠了。

符昭願從小謹厚謙約,頗好讀書。及長,廣交朋友,待人有禮。在太原任職時,由於政績顯著,受到民眾的好評,百姓三次請留,太宗三次準允,並給與褒獎。符昭願“三典晉陽”,傳為佳話。若論大宋時期,重建太原城誰的功勞最大,唯符昭願莫屬。真宗時,符昭願官至邢州防禦使,封武都郡開國公。

符昭壽從小就養尊處優慣了。別人當官要憑本事考的,他入仕是皇上封的。先補供奉官,開寶七年(974),改西京作坊副使,歷遷六宅副使、蘭州刺史,知洪州、定州。

真宗即位,將自己的舅舅符昭壽擢升為天雄軍邢州二鈐轄,後遷鳳州團練史,益州兵馬鈐轄,成為益州的一方大員,獨掌西南半邊天。

◆用人不慎

自從大宋收復後蜀,蜀川就成為大宋的“火藥桶”。

先是乾德三年(965)二月,原後蜀將領上官進率領三千多的軍隊夜攻梓州城(今四川三臺),被鎮壓。

三月,後蜀降宋的軍隊途經綿州(今四川綿陽)時,推舉原後蜀文州(今甘肅文縣)刺史全師雄為帥,起兵反宋,隊伍很快發展到十餘萬人。

宋軍拿下蜀地只用了六十六天,平定全師雄叛亂,則用了一年半的時間。

讓大宋皇帝頭疼的是,自佔領蜀川,似乎是開啟了潘多拉魔盒,全師雄之亂只是蜀地持續性動亂的開始,此後隔三岔五,就有起來造反的,從沒太平過。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川峽天災頻仍,餓殍載道,民不聊生。

淳化二年(991),任誘率義軍攻打昌州、合州;淳化三年(992),榮州、戎州、資州、富順又相繼爆發農民起義。

聲勢最大的一場農民起義,就是淳化四年(993)在青城縣爆發的王小波、李順起義。起義軍打出“均貧富”的口號,人馬達到數十萬。起義軍佔領成都,建立大蜀政權,控制四川大部。

太宗派大太監王繼恩前來平叛,王繼恩收復成都,趕跑李順,誰知此人卻是小人得志,花天酒地,樂不思歸,縱兵搶掠,再次激起民變。

李順的部下張餘集合各部人馬,連克嘉、戎、瀘、渝、溶、忠、萬、開八川,乘勝攻取夔州。朝廷急調大軍增援,沿長江,從峽路入川鎮壓。

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持續了三年多的時間,雖然失敗了,但它嚴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兩川“旁戶”這一名稱基本消失,官府從此取消了在蜀地的博買務。

太宗派張詠為益州知州,雷有終為兩川招安使,兩個文官,一司文一司武,同主蜀川,收拾亂局。張詠到成都後,對百姓採取安撫政策,使蜀地的局勢漸漸安定下來。

真宗即位,又將張詠和雷有終兩人先後調離西川。

接任張詠的是牛冕,張詠當時就放言,牛冕不能服眾,恐怕會誤事。果不其然,牛冕到任後,整日無所事事,庸庸碌碌,跟符昭壽沆瀣一氣。

兵馬鈐轄符昭壽,那是典型的公子哥做派。別人當官那是公務繁忙,符昭壽做官那是大爺。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