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宋的天空> 第一百一十七章 楊六郎大破遼軍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一十七章 楊六郎大破遼軍 (1 / 6)

歷史遠比演繹精彩,也比演繹驚心動魄。

公元986年,雍熙北伐失敗後,宋太宗趙光義詔命退回代州的西路軍重新出兵,將已經收復的雲、應、朔、寰四州百姓內遷。此時,遼軍已經攻克寰州,直逼朔州,切斷雲、應二州的退路。

陳家谷一戰,楊業“楊無敵”被俘,為國捐軀,長子楊延玉戰死。時年二十九歲的六郎楊延昭為先鋒,在朔州城下,被亂箭射穿手臂,卻越戰越勇,僥倖撿了一條命。

評書演義中所說的“七子去,六子回”,實則是“兩子去,一子回”,回來的是六子楊延昭。

太宗聞知大怒,將監軍王侁、軍器庫使劉文裕和統帥潘美,貶的貶罰的罰。楊業有七子,同時得到封賞。

六郎楊延昭因功封為崇儀副使,外任景州知州。楊業次子楊延浦、三子楊延訓併為供奉官,其他三子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併為殿直。

戲曲和評書演義中所說的“七郎八虎”,又給楊業加了一個義子,八郎楊延順。當年,楊繼業、王懷、杜天之、王子明四人,並稱北漢“四大令公”。王子明臨終前,將唯一的兒子王英託付給了楊繼業,改名楊延順,這就是後來的楊八郎。不過,這純屬藝人們的杜撰。

明清時期,戲曲和說書的藝人們為了博人眼球,混口飯吃。七拼八湊,到處劃拉,層層加碼,不厭其精,人捧人抬,極盡所能,將一部《楊家將》演繹得悲壯激烈,驚天地泣鬼神,神乎其神。

善惡分明識美醜,粉墨傳神辨忠女幹。市井百姓縱然吃不飽穿不暖,也一樣可以與故事裡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縱不能殺敵報國,也可以在那烏雲密佈的蒼穹下,吼上一嗓子,“俺六郎楊延昭在此!”

◆重回戰場

或許是太宗覺得楊業死得冤,他不想虧欠老楊家太多,此後數年,六郎楊延昭一直是以地方治安聯防大隊長的身份,效命朝廷。

當時長江、淮河一帶受災歉收,朝廷任命他為江、淮南都巡檢使,官居七品,負責巡檢州邑、捕詰盜賊及查禁私販茶鹽之事。

後又改任崇儀使,知定遠軍。也就是說,有十多年的時間,六郎楊延昭一直遠離戰事,遊走於戰場之外。

楊延昭,原名楊延朗,幷州(今山西太原)人,生於公元958年,在家中兄弟當中排行老六,人稱楊六郎(噴他是老大的,自己看看黃曆,查查歷史)。他出生兩年後,趙匡胤建立了大宋。

楊延昭小時候是那種性格偏內向、沉默寡言的孩子,喜歡做軍陣之類的遊戲,是個孩子王。@*~~楊業曾說過:“這個孩子像我。”因此,每次出征時,一定讓六郎跟隨軍中。

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趙光義出兵滅掉北漢。楊延昭跟隨楊業歸順大宋,為了避諱,更名楊延昭,加封供奉官。

真宗趙恆繼位後,加封為保州緣邊都巡檢使,負責遂城(今河北徐水縣遂城鎮)一帶的軍事防務。

◆兄弟都是浮雲

遂城是個邊城小鎮,常住人口三千,駐兵三千。

鹹平二年(999)七月,真宗根據朱臺符打探的情報,傳下詔令,邊關守軍要抓緊佈防,以備遼軍來襲。

遂城有兩位楊將軍,一位是都巡檢使,六郎楊延昭;另一位是洛苑使,老將楊嗣。《宋史》載:“嗣與延昭久居北邊,俱以善戰聞,時謂之‘二楊"”。

如果說守遂城的就這兩位“楊將軍”,聽過評書看過戲曲的人有話要說了。誰不知道楊六郎有兩個跟班的小弟,孟良和焦贊,我們家過年的門神貼的就是他倆。

俗話說,“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孟良和焦贊是楊家將中以勇猛著稱的兩員大將,常常一起出場,與楊六郎是拜把子的兄弟,同生死共命運。

在說書唱戲的口中,恨不得讓歷史上所有的名將全部重生一遍才好。比。

如三國時的關羽、張飛,比如隋唐時的程咬金、尉遲敬德等等。

楊六郎鎮守三關,率領著名震天下的二十四員戰將共同抗遼。說得比唱得好,把這二十四員大將編排得神乎其神。

這頭一個應該說的就是“花刀太歲”嶽勝,此人可是個超級模仿秀。但見他面如重棗,唇若塗朱,臥蠶眉,丹鳳眼,一副美髯飄灑胸前,身穿綠袍金鎧,掌中一口青龍偃月刀,乍一看好似關二爺重生,如假包換。

嶽勝和孟良、焦贊、楊興一同在八角山,落草為寇,被楊六郎收服結拜為兄弟,一同守邊抗遼。&n 說句不好意思的話,在真實的楊家將名單裡,並沒有嶽勝這個人,他只是空氣般的存在。

焦贊是真有這個人,他是宋仁宗(1010-1063)時宰相富弼的部下,堅州砂河(今山西繁峙縣砂河鎮)人,抗遼勇將,久鎮瓦橋關(今河北雄縣),名望頗高。他的墓在今天河北雄縣,應該說,他是在楊六郎死後才出生的,跟楊家將扯不上啥關係。

孟良這個人,在說書的嘴中簡直是隋唐時的程咬金重生,也是隻會幾板斧,“劈腦門兒,扎眼仁兒,剔排骨,砍肉槌兒”。此人是員難得的福將,粗中有細,善於深入敵後,身上總揹著一個秘密武器,裝滿硫磺球的“火葫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