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多年無大戰,中原和草原都已經蓄積了足夠的力量。
中原王朝做夢都想收回燕雲十六州,這早已是婦孺皆知的事情。要不要收復?要!打仗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首先就是天時,時機要對。
雍熙三年(986),邊將賀令圖向太宗上奏:“契丹主少,母后專政,寵幸用事,請乘其釁,以取幽薊。”
賀令圖,開封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人,太祖趙匡胤的結髮妻子孝惠賀皇后的侄子。年輕的時候隨伴趙光義左右,因此賀令圖既是皇親國戚,也是太宗身邊的寵臣。
太平興國七年(982)四月,右監門衛將軍韋進韜任雄州知州,由於捨不得購買酒肉犒賞士卒,士卒放火燒燬了知州官舍和雄州城門樓子。賀令圖從韋進韜手裡接任雄州知州,雍熙二年(985),領平州剌史,充幽州行營壕砦使。
邊關將帥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蒐集情報,及時地給他們的皇帝發資訊。作為太宗的親信,賀令圖知道自己到雄州,不僅是為了掛職鍛鍊,最終回到京城陪王伴駕,還要蒐集契丹情報,讓太宗知道自己不是吃閒飯的。為了儘快創造點成績,讓太宗對自己刮目相看,賀令圖可謂是挖空了心思。
太平興國七年(982)九月,遼景宗耶律賢駕崩。幼子耶律隆緒繼位,其母蕭綽垂簾聽政,輔助年幼的兒子主持國家大事。
三年之後的雍熙二年(985),賀令圖以瓦橋關為根據地,率軍攻克固安、新城、涿州。
不知是聽的軍中傳言多了,還是賀令圖別有用心,他竟然發現自己立功受賞的機會來了,大遼國現在孤兒寡母的,這是多麼好的出兵機會。他立即聯合文思使薛繼昭、軍器庫使劉文裕、崇儀副使侯莫陳利用,共同上言:
“自國家伐太原,而契丹渝盟,發兵以援,非天威兵力決而取之,河東之師幾為遷延之役。且契丹主年幼,國事決於其母,其大將韓德讓寵幸用事,國人疾之,請乘其釁以取幽薊。”
開寶七年(974),遼涿州刺史耶律昌術向雄州知州孫全興表達了希望休戰的意願,兩國皇帝皆大歡喜,一拍即合,這是宋遼雙方的首次議和活動,史稱“雄州議和”。打這開始,直到太平興國四年(979),宋遼雙方使者往來不斷,互通有無,每到年節互相遣使慶賀,互問起居,好不和諧。
賀令圖等人的意思是說,自打大宋跟北漢交兵,契丹就背叛雄州和約,發兵救援太原。要不是我們舉全國之兵把太原拿下來,河東的駐軍不知道還要興師動眾,往來奔波多少回。如今契丹國主年幼,大事小情都是他媽蕭太后說了算,太后專寵她的老相好大將韓德讓,引得臣民痛恨,請陛下乘此契機,一舉奪回幽燕之地。
為了一雪高粱河兵敗之恥,趙光義總想找機會跟遼國幹上一仗,最好玩點大的,好好教訓一下契丹人,讓他們長點記性。首先這個出發點就錯了,打仗打的不是賭氣,不是僥倖,更不是玩命,一切的急功近利,必將矛盾百出,生死難料。
太宗覺得賀令圖的上疏太及時了,出兵大遼,他正在找機會找藉口,到底是自己人,太知道自己要什麼了,這確實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出兵機會。熟悉契丹的宋琪已經罷相,大宋現在是文人治國,文人除了紙上談兵,有幾個敢於掄刀上陣的。真正懂兵法的那些老將,早就死的死,駐外的駐外,沒幾個在朝廷,太宗現在是說一不二,他決定的事,除了照辦,還是照辦,沒得選。
此時的遼國真的像賀令圖說的那樣,不堪一擊嗎?這位繼武則天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位權傾天下的女子,又是如何神一般地存在呢?我們不妨重溫一下遼國的皇帝史。
◆出身後族
唐朝末年,契丹族在西拉木倫河流域(今內蒙古赤峰、通遼一帶)崛起,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契丹國,
建都城上京(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
耶律阿保機徵渤海國,回軍途中病死。耶律阿保機皇后述律平,掌控大權,殺伐果斷,穩定了人心。太祖即將下葬時,述律皇后以傳統的人殉制度為藉口,誅殺一百多名大臣殉葬,並砍下自己的右手,裝入棺木裡,作為陪葬品。在皇位繼承問題上,述律皇后排除長子耶律倍,立次子耶律德光即位,是為遼太宗,大遼國第二任皇帝。
述律平家族與二審密(拔裡、乙室已)都被太祖耶律阿保機賜姓為蕭,從此,述律皇后的族人都以“蕭”為姓,稱為後族。
遼國法律明文規定,耶律姓與蕭姓為永久姻親關係,屬於王族與後族。《契丹國志》載:“王族惟與後族通婚更不限尊卑;其王族、後族二部落之家,若不奉北主之命,皆不得與諸部之人通婚。”
因此,在大遼國,提到“耶律”,你首先想到的是“皇帝”一族,提到“蕭”,想到的就是“皇后”一族。在遼國,“蕭”是一個尊貴的姓氏,從耶律阿保機開始,皇后皆出自蕭家。
後唐清泰三年(936)夏,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稱子、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乞求遼太宗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唐。遼太宗親鐵騎,在晉陽城下擊敗後唐軍,冊立石敬塘為後晉皇帝,石敬瑭攻入洛陽,滅後唐,燕雲十六州就是在這個時候成為契丹的地盤。
後晉是成也耶律德光,敗也耶律德光。
開運三年(946),契丹南下,後晉重臣杜重威降契丹,十二月契丹攻佔後晉都城開封,後晉出帝石重貴投降,後晉滅亡。
開運四年(947)二月初一,遼太宗耶律德光在開封崇元殿,接受胡漢百官朝賀,下詔改國號“契丹”為“大遼”。
由於漢人武裝的不斷反抗,四月,耶律德光罷兵北還,途中病逝於欒城(今河北石家莊市欒城區)殺胡林。在太宗靈柩前,大家一致擁立耶律阮繼任大遼國第三任皇帝,耶律阮即遼世宗。
耶律阮,東丹王耶律倍的長子,遼太宗的侄子。當時還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就是太宗的長子耶律述律(即後來的遼穆宗耶律璟),按照常理,太宗駕崩,繼位的應該是嫡長子耶律述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