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宋的天空> 第九十六章 仙翁仙翁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六章 仙翁仙翁 (1 / 5)

莫道當今無天子,都將天子上肩挑。

太宗登基之後,京城開封街頭巷尾一直流傳著一則逸事,說後晉年間,社會動盪,民不聊生,一個婦人肩挑兩名幼子逃命,有位道長看後大驚,“夫人好福氣,你肩上挑的這兩個孩子可不簡單,那可是兩條真龍啊!”從此留下了這句“都將天子上擔挑”的傳奇佳話。故事裡的這位婦人說的就是太宗的母親杜太后,兩個孩子,大的叫趙匡胤,小的叫趙光義,道長則是華山陳摶老祖。

到了雍熙元年(984),太宗已是四十六歲,立儲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一日,太宗單獨召見宰相宋琪,向他徵求立儲的事情。這是一道送死題,如果回答不好,逆了龍意,或是得罪了未來的天子,後果都很嚴重。

宋琪沉吟了半晌,道:“臣聽坊間一直在傳陛下幼年發生過的一件事,太后當年避亂,巧遇陳摶老祖,老祖慧眼,當時就看出太祖和陛下,都是真龍天子,留下‘莫道當今無天子,都將天子上肩挑"的斷言。陛下何不差人將道長請進宮,一問便知。”

太宗覺得此話有理,於是派出使臣,備好車駕,到華山,請老祖入宮接受供養。

◆從“肉團”開始

陳摶,字圖南,號扶搖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

異人出生必有異象,關於他的出生,明代的《群談採餘》記載,唐懿宗鹹通十二年(871)十月十日,有位姓陳的漁夫撒網捕魚,拉上來一個紫衣包裹的大肉球,漁夫將它帶回家去,打算當河鮮煮了吃。還未下鍋,忽然電閃雷鳴,晴空打了個霹靂,漁夫嚇得手一哆嗦,肉球墜地,從裡面蹦出一個嬰兒,這就是陳摶,從此跟著漁夫姓陳。

陳摶出生時是個肉團,故小名“團兒”,後改為“摶”。可能是這孩子的父母見生下來的是個怪胎,心生恐懼,就把他扔到水裡了。

佛門有云:“八地以上的菩薩來人間投胎,是穿著衣服來的。”所謂穿著衣服就是說,菩薩清淨無染,他生出來的時候就是一個肉球。當代的佛門高僧虛雲長老,出生時就是一個肉球,還有大家都熟知的哪吒三太子。

貴人語遲,陳時還不會說話,人稱“啞孩兒”。北宋僧人文瑩的《玉壺清話》記載,陳摶時,在渦水岸邊遊玩嬉戲,有位青衣婦人將他抱於懷內,給他哺乳,從這以後,陳摶開始講話,日益聰悟過人。長大後,陳摶讀經史百家,一見成誦,一點都不會忘記,在詩詞創作上,也頗有名望。看來都跟喝了這位青衣婦人的奶有關係。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唐朝末年,陳摶還想著拯救蒼生,他去洛陽應考進士,結果名落孫山,從此不再追求仕途,以山水為樂。

◆遊戲人間

後唐時,陳摶受唐明宗召見。見了天子,陳摶卻不拜,滿朝文武大驚,明宗卻不怪,道:“高士是不用常禮來對待的。”為其賜號“清虛處士”。

陳摶早晚只是在蒲團上打坐,明宗想讓他擔任要職,陳摶不答應。宰相馮道嚮明宗建議道:“如今風雪交加,天寒地凍,陛下何不派一使者,帶一罈美酒,再送三名美女,為他佐酒暖足。他若喝了酒,收了美女,就不愁他不出山了。”明宗覺得此計甚妙,於是從宮中選出妙齡少女三人,差人將美灑和美女送去。

陳摶欣然收下,開懷暢飲,對送來的美女,也不推辭。明宗大悅,第二天派馮道前去為陳摶加封官爵。

馮道來到禮賢館,只見三位宮女坐在房中,早已不見陳摶蹤影,詢問何故?宮女們道:“處士昨夜喝過灑,倒頭便睡方醒,說我們一夜辛苦,無物相贈,題詩一首,讓我等回覆天子,隨後出門,飄然而去。”馮道只好領著三名宮女回去覆命。

明宗展開題詩,詩中寫道:“肌為骨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到來。處士不生巫峽夢,空勞雲雨下陽臺。”明宗派人四處再去尋訪,已經蹤。

跡全無。

不但皇上喜歡陳摶,後唐計程車大夫們也是陳摶的追星族,“唐士大夫挹其清風,欲識先生,而如景星慶雲之出,爭先睹之為快。”

粉絲們對“清虛處士”是如此地崇拜,陳摶不願與之為友。“由是謝絕人事,野冠草,服行歌”,每日穿行於市肆之間,如入無人之境。或上酒樓,或宿野店,在洛陽和開封之間,度化有緣,遊蕩嬉戲。

◆隱居武當

後唐清泰二年(935),有高人指點陳摶到武當山九室巖隱居。

在這裡,陳摶服氣辟穀修道,每天只是飲酒幾杯。一天,老叟前來拜見,向他探討周易八卦大義。陳摶見他們顏面如玉,便求教養生之術。老叟們便把蟄伏法傳授與他,這蟄伏法是模仿龜蛇一類動物入冬即蟄伏不食之法,陳摶得了此法,再辟穀時,有時竟能數月不起不飲不食。

他在石壁上刻了兩行座右銘:“他年南面去,記得此山名。”表達自己意圖修仙得道,登峰造極,南面稱王之志。

仁宗朝時,宰相張士遜遊歷到此,見到陳摶牆上的刻詩,大笑,命人將“南面”改成“南嶽”,還在旁邊做了批註:蘇壁留詩志何大,可憐太華老圖南。不過此時,陳摶已仙逝多年。

陳摶在武當山隱居二十多年,一日對陳摶道:“我們乃日月池中龍,受先生教誨之益,願送先生一個好地方。”令陳摶閉上眼睛,帶其飛昇,陳摶只覺得兩腳騰空,耳邊呼呼風響,頃刻間到了一個地方。睜眼一看,不見,自己已經落在華山之巔,陳摶隨即在此隱居下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