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武俠修真>如水劍道> 第427章 掌劍之爭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27章 掌劍之爭 (1 / 3)

各方牴牾,相持不下。

諸觀道士與一眾僧尼連成“人牆”,夾在中間,架起手中刀兵棍棒等物,防止兩邊互罵的兵募、衛卒惱怒,逾牆再鬥。

西平郡王哥舒曜、雁門郡王田承嗣,各令身邊親衛手腳相交,搭起“人輿”,將兩人高高架起。以便俯瞰麾下兵卒喝罵之狀,同時不忘遙遙指著對方鼻子、破口大罵。

元載復又坐回肩輿之中。眼見就要被他說服的太子李適,被眼前兩個郡王一攪、登時將他晾在了一邊。轉而又同李長源、蕭璟之流有說有笑,不由大為光火。攏在袍袖中的雙拳攥緊、不住顫抖,恨不得立時便令身側英武軍出動,將這潑婦罵街似的兩個郡王砍了、以消心頭之恨。

這時,一名東宮衛率行至元載面前,躬身抱拳道:“元相,殿下有請,過去說話。”

元載心頭一喜,忙跳下肩輿。心道太子畢竟年輕識淺,要應對眼前這般亂象,還須靠我元載方可。至於那李長源那等役鬼請神、誇誇其談的道士,又如何當真勸得動這些手握重兵的武人?只怕一個不慎,還要殃及自身……

元載這般想著,已到太子駕前。

憶起方才自己犯言直諫、大義凜然之態,不由下巴微抬,略一拱手道:“殿下若是聽信讒言、以為老臣假公濟私,現下便可將老臣捆了,帶至聖前論罪……”

“元相謀國之言,豈容粗鄙武夫置喙?”

太子李適立於馬上,卻是拱手還禮,笑吟吟又道,“方才本宮與蕭大人、長源真人一番論策,均覺元相之言切情入理、義正辭約,本宮獲益良多。然今日之事、皆由爭搶‘如水劍’而起。縱然元相言之有理,旁人又有哪個肯放下貪念、心甘情願坐失此劍?”

元載被太子先褒後貶,只覺莫名其妙:“盛朝李氏為天下共主、四夷正朔!如此神兵利器歸於正統,還有誰敢不服?老臣實不知太子之意,還望明言。”

太子李適這才翻身下馬,負手踱步道:“道理雖是如此,可難保沒有顧盼自雄、夜郎自大之輩,以為可舉蕞爾小國之力,與我中華相抗。譬如昔日之高句麗、突厥國,以及今日之南詔、吐蕃,哪一個不是狂妄自大、屢犯天顏?何況如今只一柄劍爾!”

元載能官至宰輔、亦是飽學之士,豈會被太子隨口幾句評語震住?當即糾正道:

“自古四夷不服王化,皆因漢民羸弱、中土動盪、無雄主一統大局。且盛朝與吐蕃實乃翁婿,南詔亦是歸化之所,即便有些不睦,亦如一族之家事。豈能一概以異端視之?

殿下之意,莫非以為這些藩屬之國,當真敢得劍而自雄?甚至變生虎狼之心、欲將我泱泱華夏分而食之?老臣竊以為,殿下自幼身受‘薊州之亂’驚惶所苦,不免常發風聲鶴唳、杯弓蛇影之思。”

太子李適見元載暗指自己疑神疑鬼、危言聳聽,自是心中不快。但想到長源真人方才所囑,才按下不快、打了個哈哈道:

“盛朝雄兵百萬,何須杞人憂天?本宮倒是覺得,既然各方都欲得劍,何不立個規矩、擺個擂臺,將這‘如水劍’當做彩頭。再請各方指派一二好手,同臺競逐,優勝者得之!豈不妙哉?”

元載未料太子竟作這般打算,不由一時啞然。半晌才憋出一句:“殿下嗜劍之人,怎會忍痛割愛?定是長源真人的意思罷?”

(本章未完,請翻頁)

太子李適哈哈大笑:“本宮嗜劍,如葉公好龍,不過自警自醒而已。若能萬民和樂、天下太平,誰肯嗜好這兇戾之器?況且元相適才言道,此劍實乃‘不詳兇兵’‘是非之物’,一再苦勸本宮莫要沾惹。故而本宮願以此劍為酬,見識一番天下英豪俠士,也是不虛此行!”

元載聞言,當即憂心忡忡道:“這擺擂爭雄之戲,不過是江湖俠士揚名立威、綠林豪客互爭山頭的一個折中法子罷了,其實難登大雅之堂。何況各方競逐之後,若我中原豪俠盡數失手、反令寶劍旁落,豈非大損盛朝顏面?”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