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陰沉,一場雨蓄勢待發。麟跡觀前的麒麟石雕,也只勉強在地上、投下淡淡陰影。
李長源與太子李適分開後,又回到麟跡觀玄元大殿前。
楊朝夕正與黃碩在殿旁的客房外說話。兩人俱已喬裝完畢,身上穿著破舊的粗繒褐袍,手上臉上都抹上了柴灰,活脫脫兩個憨厚木訥的寒門子弟。兩人似乎已準備動身,要再去通遠渠探查一番。
楊朝夕見是李長源回來,忙上前拱手行禮:“師父安好!正要與黃師兄出門,不知師父可有安排?”
李長源慈和笑道:“今日必有大雨,河渠難免漲水。通遠渠便不用去了,為師正好考較一番你的劍法。玉靈子若無他事,也一起過來吧!”
楊朝夕、黃碩兩人一聽,立刻轉頭跑回客房。少頃,手上臉上柴灰皆已洗淨,只有破舊的粗繒褐袍未及換下。兩人目光灼灼、滿臉希冀地看向李長源,等他示下。
“去演武場吧!”李長源淡然一笑。
數息後,太極陰陽魚圖案的碩大演武場邊上,三人分別站定。李長源揮手一帶,一柄木劍飛起、旋即向楊朝夕落去:“夕兒,把你學過的劍法,全使一遍!”
楊朝夕縱身躍起,身形靈動如游魚,將那劍接下。雙腳剛落地,那套早已純熟無比的“公孫劍法”,便揮斬而出。
自五年前,公孫真人將這套劍法、公然傳授給洛陽道門各觀,如今城中會這套劍法的道士,沒有一千、也有八百。不敢說是極富盛名,簡直是婦孺皆知!
李長源與公孫真人熟識多年,自然深知這劍法的精髓所在。此時眼中的繁複劍招,與砍瓜切菜、並無分別。他所要看的,僅僅是劍法中所蘊含的劍意:
拙為守勢,以拙應巧!曲為攻勢,以曲打直!柔為定勢,以柔勝剛!
此為“公孫劍法”總綱,公孫真人當年傳劍,其實已將這二十四個字、隨劍法一併傳了出去。只是真正吃透這劍法總綱的、卻是寥寥。學劍便是如此,若吃不透其中劍意,縱然招式學得再像,也不過是“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罷了。
楊朝夕使出這套劍法,初時中規中矩,完全依照公孫真人所授,於拙樸、曲徊、綿柔中,將大巧若拙、大直若曲、大剛似柔的道韻,一一展露出來。到得後來,卻皆是縱橫睥睨、大開大闔的劍招;每一劍揮出,無不酣暢淋漓、大快人心。
便是與他慣熟的黃碩,心中亦是洶湧澎湃、震撼到無以復加:這便是楊師弟、最引以為傲的裴旻劍意啊!
一套“公孫劍法”使盡,李長源微微頷首。楊朝夕卻不停歇,接連使出“新荷殘夢劍”“勞燕分飛劍”的劍招。劍招透出的幽思、眷戀、悵然、不甘、悽惶等劍意,宛如一位失了良人的女子:
日日佇倚樓頭、望眼欲穿……情意鬱結、纏綿悱惻、難以割捨……殘夢難消、亦真亦幻、藕
斷絲連……迷濛間、蘊著將斷未斷的期許,決絕中、築起九死不悔的心臺。令人觀之落淚、思之默然!
李長源呆立良久,許多往事從心頭一幕幕劃過,淡淡苦澀泛到唇邊……便似他這修道多年、心中早波瀾不興之人,也不禁為之動容:
這劍意……應該不是夕兒的劍意,而是創下這套劍法之人的劍意。然而,夕兒不過是少年奮發之人,卻為何會將這劍意、領會到如此透徹?他,又經歷了什麼……
楊朝夕將這兩套劍法使完,心頭竟也湧出萬念俱灰、生無可戀之感。卻是劍意撼動了心境,令許多難過的情緒、深埋的記憶,沉渣泛起,攪渾了明澈的理智。不由地、那手中木劍,竟向脖子抹去……
“呯!”卻是黃碩見勢不對、飛起一腳,將楊朝夕手中木劍踢落。然後詫異看著渾渾噩噩的師徒二人,心中不由慨嘆:
果然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能被劍意影響到如此程度,這師徒兩個,竟還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楊朝夕如夢初醒,回憶起自己方才揮劍自刎的舉動,恨不得尋一堆沙子、將整顆頭都扎進去……此情此景、簡直無地自容!
飯糰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