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志》
小山有獸,其形如鼓,一足如蠡。澤有委蛇,狀如轂,長如轅,見之者霸。
雞冠蛇:雞冠蛇是中國民間傳說中和古籍上記載的一種神秘生物。在中國東部、南部廣大地區都有它的傳說。需要指出的是,變色樹蜥的俗名也叫“雞冠蛇”。
民間傳說認為,雞冠蛇長有類似公雞的肉 冠,體色不一,可直立上身,發出怪聲,叫聲如母雞,會騰空飛行。
《錄異記》
雞冠蛇,頭如雄雞有冠。身長尺餘,圍可數寸,中人必死。會稽山下有之。
《本草》
又有冠者(鷄冠蛇頭上有冠,最毒)。
枳首蛇:又稱弩弦蛇、兩頭蛇、雙頭蛇、越王蛇、越王約發,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蛇。這裡的“枳”是“歧”或“枝”的音近字,意思都指“分歧”。枳首蛇是一種首尾兩端都長有一個蛇頭的雙頭蛇。
《夢溪筆談·雜誌二》
宣州寧國縣多枳首蛇,其長盈尺,黑鱗白章,兩首文彩同,但一首逆鱗耳。
《爾雅·釋地》
中有枳首蛇焉
《北戶錄·紅蛇》
《兼名苑》雲:‘兩頭虵(虵,即蛇)一名越王約發,俗佔見之不祥。’
《本草》
時珍曰︰枳,兩也。郭璞雲︰會稽人言是越王弩弦所化,故名越王蛇。江東人名越王約髮。《續博物志》雲︰馬鱉食牛血所化,然亦自有種類,非盡化生也。
藏器曰︰兩頭蛇大如指,一頭無口目,兩頭俱能行。雲見之不吉,故孫叔敖埋之,恐後人見之必死也。
時珍曰︰按︰《爾雅》中央有枳首蛇,中國之異氣也。劉恂《嶺表錄異》雲︰嶺外極多。長尺餘,大如小指,背有錦紋,腹下鱗紅。人視為常,不以為意。羅願《爾雅翼》雲︰寧國甚多,數十同穴,黑磷白章。有一種夏月雨後出,如蚯蚓大,有磷,其尾如首,亦名兩頭蛇。又張耒《雜志》雲︰黃州兩頭蛇,一名山蚓,雲是老蚓所化,行不類蛇,婉轉甚鈍,此即羅氏所云者也。
王蛇:它的樣子像方形的肉櫃,沒有耳朵,眼睛,爪子和鼻子,只有一張大口,它行動很遲緩,但它有無法醫救的劇毒,它經過的哪裡,哪裡的草木都很枯死,它喜歡吞食毒蛇,不過發現人類同樣來者不拒,有一種辦法能殺死王蛇,那就是用許多東西消除掉它的毒氣,就可以跟殺豬一樣殺死它了。
《子不語》
楚地有蛇王者,狀類帝江,無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櫃,渾渾而行,所過處草木盡枯;以口作吸吞狀,則巨蟒惡蛇盡為舌底之水,而肉櫃愈覺膨然大矣。
有常州葉某者,兄弟二人,遊巴陵道上,見群蛇如風而趨,若有所避。已而腥風愈甚,二人怖,避樹上。少頃,見肉櫃正方,如蝟而無刺,身不甚大,從東方來。其弟挾矢射之,正中櫃面,櫃如不知,負矢而行。射者下樹,將近此物之身,欲再射之。拔其矢,而身已僕矣,良久不起。乃兄下樹視之,屍化為黑水。
洞庭有老漁者曰:“我能擒蛇王。”眾大駭,問之,曰:“作百餘個面饅頭,用長竿鐵叉叉之送當其口。彼略吸,則去之而易新者,如是數十次。其初饅頭黴爛如泥,已而黑,已而黃,已而微赬。伺饅頭之色白如故,而後眾人圍而殺之,如豚犬耳,不能噬人。”眾試之,果如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