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賣出價錢應該不算貴,這一批貨若能順利賣出,最少能賺到一千四百兩吧。
關鍵是,他們還沒開鋪,也未立商戶,算是利用城守的優勢將糧換成錢。
加上靖陽帶來的兩千八百兩,就能有四千二百兩了。
再找中人談談價,四千兩應能在城西南一帶買下一間三鋪頭帶兩進後院、不帶側院的鋪子。
而這間鋪子,先把乾貨生意做起來,再把糕點搭上去賣。
同時招收夥計,讓夥計守鋪也有地方住,糕點作坊就擱在城守府裡,每天送貨過去便是。
在京城時,他們不就是這麼做的嗎。
雜貨鋪賣糕點當然沒問題,京城孫掌櫃不也是這麼做的嗎。
聽她這麼一說,在京城呆過的幾人立刻點頭便露出了笑容。
而最熟悉糧行生意的周子康也迅速算了價,確如葉青凰算的,按二十二文的價也能賣出一千四百兩,何況還可能賣到二十五文呢?
他今天光看鋪了,也沒進糧行看看這邊的糧價。
正說著話,周先生也回來了,一聽大家在為買鋪的事發愁,還打算賣糧,便笑了起來。
“歷來戶部管錢糧和人丁、田地,我們戶房自然如此,這青華州及各縣糧價,自然都是有據可查的。”
此言一出,眾人齊刷刷地望著他。
“當然,衙門裡掌控的是一條均線,各地糧行則根據實情略高或略低,但若超線,衙門就要過問,不然就是瀆職。”
朝廷要維護這天下太平,可不只是管管庶務論論政,民以食為天,自古種糧、賣糧、買糧,都不輸於兵家之重。
具體實情,就看當朝是否清明、地方官是否廉政。
但規矩是早就立下的。
聽他這麼一說,眾人都無語了,那還不是沒個準價嘛。
而葉子皓卻問:“碾殼價賣到二十五文,可超線了?”
“沒有,豐收年二十五文,超過二十八文官家就得干涉,災荒年超過三十二文,就屬於亂價,官家要負責的。”
周先生看向葉子皓,正色地道。
葉子皓還只接收了文書,並未一一去細看,對於一些行情、規則,只瞭解了大概。